在夏梦的那一天,天与地开始相遇,一切都很美好。你什么意思?

漫长的夏天(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达到45°时为“长夏”节气。中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长夏作为夏季的起始日期。二十四节气中说:“也要立”“夏也假,此时万物皆假。”“假”在这里的意思是“大”。事实上,按照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以上,就从夏季开始。“长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入夏,而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此时才刚刚入春,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左右,正是“百花齐放”的仲春和春末时节。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夏季被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等待蟋蟀的叫声;第二,等待蚯蚓出现;等王瓜生。”也就是说,在这个节气里,首先可以听到田里有袋鼠(也就是蟋蟀)在呱呱地叫(也就是青蛙),然后可以看到蚯蚓在土里刨土,然后王瓜的藤蔓开始攀援,迅速生长。

在漫长的夏天,万物欣欣向荣。明朝人写的《八章荷生》一书中说:“夏梦之日,天地始合,万物皆美。”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开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当年基本已成定局。所以农业谚语有“长夏见夏”的说法。水稻种植和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繁忙的季节。因此,中国一直非常重视长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长夏之日,皇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示司徒雷登等官员到各地鼓励农民努力劳作。漫长的夏季过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降雨量和雨天明显增多。连续的阴雨天不仅对农作物造成了湿害。还会造成很多疾病的流行。小麦抽穗开花期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如果预计未来会出现温暖但多雨的天气,那么从初花期到盛花期都要密切注意喷洒药剂。南方棉花在连阴雨或乍暖还寒的天气条件下,常引起炭疽病、猝倒病等病害暴发,造成大面积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结合化控,保苗,争取壮苗。“长夏多种秧,满仓多收粟”,长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红色季节。“满月苗可以种,满月草不能播”。这个时候,气温还是偏低的。栽苗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耕田,早治虫,早促发展。中稻播种时要密切注意扫尾。这个时候茶树的春梢发育最快。如果忽视它们,茶叶就会变老。俗话说“谷雨少摘,长夏不摘”,要集中力量,分批突击收获。

长夏前后,华北、西北气温回升较快,但降水仍然不多。此外,春季风大,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往往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特别是小麦灌浆和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溉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长夏锄头遍地三日”,此时杂草生长迅速。“一日不锄草,三日不锄。”中耕除草不仅能除草、抗旱、防涝,还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农历五月六日是长夏。此时“窦指东南,魏为长夏,万物自此长大,故名长夏。”这时,太阳的经度是45度。天文学上,长夏说,告别春天,是一个夏日的开始。在气温明显升高、酷暑来临、雷暴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的时候,人们习惯把长夏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漫长的夏季过后,正是大面积种植早稻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雨水的到来和雨量的多少与未来的收成密切相关。农谚说得好:“长夏不下,犁头高挂。”“长夏无雨,头无米。”还有一种民间习俗,称体重怕暑热。据说这一天称体重后,不怕暑热,不会减肥,否则会被疾病困扰。江西还有长夏喝茶的习俗,说不喝长夏茶,一夏都苦。早在古代,国王们经常在夏初一天出城迎夏,迎夏之日就是立夏。

《礼记·月令》解释了长夏的说法:“虫出,瓜长,苦菜显。”说明这个时候,青蛙开始叫嚣着夏天的来临,蚯蚓也在忙着帮农民松土,田埂上的野菜也在争先恐后地出土。清晨,当人们在初夏的阳光下漫步在乡间田野和沙滩上,你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