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在5公里的高度。是地面还是天空?

数数地面。副热带高压是指北半球上空的两个大的气压系统。一种是高纬度和极地的低压,称为极涡;另一个是中低纬度的高压。因为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亚热带地区,所以称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热带高压。极地涡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中高纬度地区盛行西风,一般称为西风带。由于海洋和陆地分布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常分为几个高压环流,包括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非副热带高压和北美副热带高压。其中,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由于主要在太平洋中西部上空移动,也被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通常呈扁平的椭圆形,东西方向延伸较长,南北方向较窄。在副热带高压环流的作用下,周围的空气顺时针运动,南面是偏东风气流,北面是偏西风气流。副热带高压系统中,高空由外向内辐散下沉,低层由内向外辐散下沉,所以副热带高压系统中盛行下沉干热气流。

副热带高压是一种深厚的暖高压,它从近地面延伸到对流层上部。一般我们以地面5500米以上的副热带高压,即500百帕的等压面为代表,用5880位势米的等高线来反映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副热带高压随季节变化,从冬季到夏季逐渐加强,位置北移。从夏季到冬季则相反,副热带高压由强变弱,逐渐向南退去。在东西方向,副热带高压也是变化的。随着东西方向的摆动,有时副热带高压西伸,深入中国大陆。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中国的天气,尤其是夏季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从冬季到夏季,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进和加强,引导夏季风以充沛的水汽向北推进,副热带高压北侧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降雨带逐渐向北,从而使我国各地自南向北进入雨季。5-6月副热带高压位于南方,主要降雨带在南方,即华南、江南进入雨季;到6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北抬过程,华南前汛期降水结束,长江流域和江准地区进入雨季。7月上旬以后,副热带高压继续北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雨季。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往往在北纬30-40度附近移动,向西延伸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因为副热带高压的下沉干热气流,7-8月也是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的高温伏旱季节。同时,华南正好在副热带高压的南面。在偏东气流的引导下,频繁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华南,华南进入汛期后期的多雨期。盛夏以后,副热带高压开始南撤,夏季风逐渐减弱,极地冷空气势力逐渐加强。北方地区雨季结束,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开始明显减少。但是,10年9-6月,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我国大陆的纬向延伸,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我国西部会形成阴雨连绵的秋雨天气,而我国东部则经常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除了有规律的季节变化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时也会发生异常变化。我国汛期大范围严重旱涝灾害一般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有关。比如,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强劲,位置持续偏南时,主要的多雨区会长时间停留在长江和江淮一带,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1991的江淮洪涝就是这种情况。相反,当副热带高压提前北移,位置异常偏北时,我国汛期主降雨带也偏北,北方会多雨甚至洪水。然而,江淮盆地炎热干燥。1994松花江、辽河洪水和长江流域大旱都与这次副热带高压异常变化有关。

今年汛期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不稳定,我国自南向北过程性降水较多。同时,由于初夏副热带高压北移较早,江淮盆地的梅雨也明显提前,梅雨带位置也较往年偏北。进入7月后,副热带高压没有北移,雨带在江淮地区摆动,导致梅雨结束时间明显比常年偏晚。江淮、长江中下游梅雨降水偏多,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所以5000是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