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故事清明是什么节气?
1.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当所有人都非常焦虑的时候,他和大臣一起被推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他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让重耳喝汤。重耳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真相时,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成为阿津文公,介子推却背靠柳树死于山火,留下血书《愿主公永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们爬山祭奠。他发现柳树死而复生,就给它起了“清明柳”的称号,告诉了世人,于是把寒食节后的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
2.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和物候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业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斗指乙,清明风将至。”据《百岁问》“此时万物生长干净明亮。所以叫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种树,不如清明”的农业谚语。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