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是怎么知道一年有365天的?谁发现的?
2.测一年之长的思想是元代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了一座天文台。利用其影子的长度来测算估计时间,后来又发明了一种辅助观测仪器,叫做“精辅”。而一年的具体时间是祖冲之计算的。得出重现年为365.2425天。
扩展数据:
1.守时法(守时法)来源于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计时方法包括日期计划和时间计划。日期规划就是准备一个日历来指定日期;时间规划是定义一天中时间的描述方法。定义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日历的基石;同时,历法的编制方式对时间的规划也是反作用的。
2.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制、十时制、百时制、十二时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这里所说的“小时”是指时间段。
(1)十进制
十进制是自然的选择,所以早期的历法和时间只用十进制。阴阳五行历属于十月阳历;十进制是时间的十进制划分。在十点钟使用的前期,选择了几个关键的自然现象、生物反射、生活习惯作为时间节点,帮助人们认识时间。后来逐渐改为用数字,或者天干等代码来表示。
根据志,白天的五个时间节点是:潮、雨、中、易、;夜间五个时间节点分别为:A、B、C、D、e,夜间五个时间节点在夜间治安巡逻时逐渐转变为附加的时间服务节点,称为五鼓五表,一直延续到清末。
(2)百雕
厘米制是十小时制的进一步划分,即十小时制进一步划分为平衡的百小时制。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上的刻度是69个可能用于雕刻的雕刻。另一方面,人们对时间计量准确度的需求和百刻制的提出,推动了铜壶滴漏的出现(毕竟两千年前的古人把周长除以一百并不难)。
汉代改为120刻,南朝改为96刻,108刻。几经周折,直到明末欧洲天文知识的传入,才提出了九六刻书的改革,并在清初使之成为正式的制度。
(3)十六小时工作制
十六小时制是日历计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季八节历。当一年被分成十二个月时,就会出现一个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是365和1/4天,如果分成12个月,那么每个月就是30和7/16天。十六小时制是配合日历计算的时间划分。
《淮南子天文训练》记录十六个小时的十六个时间节点中有十五个:黎明、破晓、破晓、蚤(早)食、宴(晚)食、角、中心、小回、晚时、大回、高回、低回等。
(4)十二小时工作制
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为年,我们也以十二点来划分一天,将日期分界点(日期变更点)固定在午夜。
十二点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就是十二点。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样化,言语逐渐不尽如人意,于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有晚上十一点,早上一点,早上三点,早上五点,早上七点,早上九点,中午十一点,下午一点,下午三点,晚上五点,晚上七点,晚上九点。
从宋代开始,中国就出现了机械陈思,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带有时间牌的小木头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在两个小时之间时,出现在视野中的时间卡与原来的表情不一致。所以时间的表达采用两个基准:时间卡的第一次出现,时间卡的正确位置,立即开始和正确的时间。
(5)时间制度和轮班制度。
时间系统与12点和100分配合使用。早期的表达方式是“时间x时刻”,即“时间x时刻”;宋代以后是“时初刻X,时正刻X”,即“时初刻X,时正刻X”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天60分法传入中国,与十小时制配合使用,形成了加班制。常用的表达方式有X点,X点,X点。x提高Y点,反映出在日历计算中,十小时制比十二小时制更容易计算。钟鼓楼报时,鼓一般较多,钟是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