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至日,太阳从哪里升起?
夏季至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民间“四季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以来,至日就有祭神祭祖的习俗。“天地是生命之本;祖先是人类的基础。”天地是生命之本,祖先是做人之本,祭祖是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夏季至日上还有“避夏躲”、“清场”等民俗。
夏季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初是由北斗的斗柄确定的,斗指正午,也就是夏季的至日。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用“恒气”的方法划分的,即每个节气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某个位置,夏季至日点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90度时。从黄道平面上看,太阳位于金牛座、双子座和巨蟹座的背景上。夏季的至日是太阳一年中最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顶点,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时间比夜晚多的一天。而各地的长日则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这是因为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越接近两级越明显。在夏季至日的这一天,除了南极圈的南极点和极夜区,整个地球上所有地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向开始,在西北方向落下。夏季至日是太阳在一年中最北的一天,是太阳向北运行的极限。在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几乎是南半球的两倍。经过夏季的至日、北回归线及其北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日益减小。
在夏季的至日,太阳在地面上的直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到北回归线,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省。这四个省区都是太阳在天中间,日影最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地区,也就是古人说的“日长,影短,甚至极处。”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来说,夏季至日也是一年中中午最高的一天。此时,南半球正处于隆冬。比如海南海口的日长是13小时多一点,杭州是14小时,北京大概是15小时,黑龙江漠河可以达到17小时多。北极圈以北,太阳全天都在地平线以上,是北半球最宽的一天。
夏季的至日是太阳的转折点。过了这一天就回去了,阳光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北纬23° 26 '开始南移,北半球的白昼一天天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北纬23° 26 '及其以北地区,夏季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夏季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极圈内会出现极端的日子,一整天太阳都不会落下。1~3年7月,地球将运行到其轨道的最远点。夏季至日是太阳位于天空最高位置的一天。有一种民间说法是,夏季的至日是多云的。其实严格来说,“节气”反映的是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的规律,而“阴阳五行”属于“支”的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支”为基础的。夏季至日在盛夏,也就是中午,属于太阳。毫无疑问,太阳照耀在夏季的至日上,但太阳照耀的日子不一定是在午后。太阳照耀的具体日子是根据干支计算的。尽管夏季至日白天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它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此时还在继续保存,没有达到最大时间。俗话说“三伏天热”。真正的高温天气是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立秋前后),全国各地气温最高。
夏天,室外阳气充沛。夏至日后,阳极为阴,阴在其中。因此,夏季至日过后,饮食应以清热解暑、刺激食欲为目的。所以要多吃点苦的食物,补一补。《鲁春秋》指出:“无食则浓而厚,无酒则重而味浓。”唐代的孙思邈主张人要“凡事以甘淡为轻,大麦曲、粳米为佳”,并说:“善于养生的人,往往需要少吃肉,多吃米”。在强调饮食进补的同时,不要太咸也不要太甜,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俗话说“饭不香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不如喝参鸡汤”,都是对生姜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的精辟概括。夏季炎热,多数人食欲不振,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防暑避暑。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个人离不开生姜一百天”。夏季万物生长,阳极为阴,心旺肾衰。因此,适当进补对男性性功能的保护和促进是非常有益的。
夏季至日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出汗量也会增加,所以人体需要大量的水。对此,也可以调整饮食,比如喝绿豆汤,淡盐水。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多喝绿豆汤,更不能当水喝。寒性体质和体质虚弱的人也不适合喝绿豆汤。
以上就是从饮食上注意保健,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夏天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季至日后,重要的是培养心脏。夏季炎热,常常使人心烦意乱,而烦恼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不良的精神影响。俗话说“心安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整,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