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和阳历是基于什么?

公历就是现在的国际历法,也叫阳历,俗称阳历。“阳历”又称“太阳历”,是根据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这在西方国家很常见,所以又称为“西历”。自辛亥革命以来,我国从民国元年开始采用阳历,故又称“国历”。为了和中国的旧历法对称,也叫“新历法”。1949正式规定了日历年。他出生于儒略历公元前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将综合儒略历1582 10年10月4日的第二天定为公历10年10月15日,中间时期为10天。同时,儒略历的闰规则被修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实际上是365.2419天(太阳年),每年少0.24219天,每4年少0.96876天,每400年少96.876天。所以400年需要97个闰年。闰年是二月底加一天,全年366天。花了3333年才得到一天的误差。年分三种: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时365天6小时9分9秒,称为“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沿黄道向东运行一周,然后在365天的6: 13: 48过近地点,称为“近地点年”;太阳越过春分点,跟随黄道向东运行一周,然后越过春分点,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被称为“北回归线之年”,又称“岁末之年”。由于春分(春分秋分)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50秒,回归年的时间比恒星年短,相差20.23秒,称为“岁差”。这三年的时间不一样。为了保持每年节气的冷热,选择回归年作为公历年。有必要记住回归年的时间。为了便于记忆,做了一个歌曲公式如下: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多长时间?三,六,五小时,四十八分钟,四十六秒。1月1日至次年1月1日,称为一年。年纪大的人应该和实际年数相等。但是一年中的天数必须是整数,所以不方便统计奇数小时。所以以365天为一年,每年还剩5小时48分46秒到四年中的一天左右。所以每四年加一天,称为闰年。没有闰日的一年称为“平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然而四年闰只有23: 15分零四秒。今天,闰日太多了。超过44: 56秒,累计到25闰,也就是17: 58分24秒,大概是一天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一百年就会浪费一个闰,直到第400年才会浪费。如果每四年设一闰,每400年减三闰,就需要8个400年,也就是3200年,才能补上这一天的差额。1.中国的一种历法,是农历的一种,一般称为阴历。正常年份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平均天数比太阳年差11天左右,所以19年设定7个闰月,一年中有383或384天有闰月。根据太阳的位置,一个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方便农耕。年表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一个周期。相传这种历法起源于夏朝,所以也叫夏历。也称为旧日历。2.用于农业的历书。夏季日历。(“农历”一词流行的原因是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老”,认为“李霞”是夏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为传统历法在农村广泛使用,所以通过报纸改名为“农历”: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头条一夜之间将“夏历”标题改为“农历”。按:所谓“农历”是指它具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实际上农历与季节变化的区别是明显的,指导农业时间的效果并不好。中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阳历”。农历中的历月长度以农历正月为准,农历正月30天,农历二月29天。农历正月和农历二月相辅相成,使得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农历正月。农历以新月为月初一——月初一。从天文学上讲,所谓“新月”有一个确定的时刻,即月亮黄经与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日月黄道的计算很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至于农历中确定月份名称的依据,是由“中气”来确定的。即含有“雨”的月份为一月;二月是有“春分”的月份;三月是“谷雨”的月份;四月是有“小满”的月份;五月是“夏季至日”的月份;6月是“大暑”的月份;7月是“暑热”的月份;八月是“秋分”的月份;9月是“初霜”的月份;10月是“小雪”的月份;11月是“冬季至日”的月份;12月是“大雪”的月份。(没有中性气体的月份视为上个月的闰月)农历的日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的天数比12个月亮多,比13个月亮短。古代天文学家编制农历时,为了使一个月中的任何一天都包含月相的含义,即初一为无月之夜,十五为满月。有七个闰年,每个闰年有十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