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齐国有30个?
二十四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直到秦汉时期才正式确立。到了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历法,开始实施。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不是一夜之间出现和确立的,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最终磨合。这是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和经验总结出来的农业智慧。在磨合的过程中,最明显的案例就是齐所用的三十节气,这是由于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而逐渐形成的。
《管子》记载,齐国实行四季农忙十月制,每个季节三个月,而全年是三百六十天十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六天,这三十个节气每一个节气是12天,其中春耕和农业收获的周期是96天,规定了农忙的具体时间和天数。
这30个节气可以根据季节来划分。春秋两季有八个节气,第二季夏冬更少,各有七个节气。据史书记载,今春八节为“地气、小天气、忠义、清明、始、中、下”;夏季的七个节气是“少滢、呼出、中滢、中厥、轻夏到来、中暑、夏末”;秋季八节为“风至期、小毛期、白露期、复辟期、节前、初毛期、中毛期、下毛期”;冬七节气是“立寒、小寒、中寒、中寒、大寒、大寒之阴、大寒之末”。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三十节气不同于其他诸侯国呢?要知道,齐国位于华东沿海,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其领土一半以上伸入海中,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常年湿润温暖。但由于沿海地区易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齐春秋短,长。为了更好地利用短暂的春秋季节,齐国人更多地使用节气来划分春秋季节,所以春秋比多一个节气,即春秋八节和七节,这就是齐国三十节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