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冬节习俗

冬天的至日,在温州俗称“冬节”,旧社会与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并列为农村“四节气”。正所谓“肥冬瘦”,“冬节大如年”。自古以来就有吃汤圆庆祝节日的习俗,意为团圆和庆祝。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冬至日,糯米作丸,或烹作点心,使君先享之。官官相贺,如同过年。”自宋代以来,温州民间就有“吃了冬饺就老了一岁”的说法。《平阳县志》载:“冬至日之晨,糯米粉揉成丸,谓之饺子,食之云长一年。”

汤圆是一种古老的食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唐代的蚕茧、果粉、汤圆都是各种口味的汤圆。夜市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汤圆,比如飘饺,汤圆,乳糖汤圆。旧时温州汤圆制作精美。先把汤圆磨碎,优质糯米泡几天水。洗净后放入石磨中磨成粉浆,再装入布袋中浸泡在柴灰中晾干,即可用来做汤圆。汤圆的品种很多,分为无馅和有馅两大类。有馅的饺子,也有甜咸的,口味各不相同。水磨糯米粉切片晒干,俗称“糯米粉”,可以长期保存,随时食用。

芝麻酱的制作方法和汤圆不同。它是将浸泡了几天的糯米放入蒸笼中蒸煮,然后放入石臼中捣碎而成的。取一小块,放入有糖衣的豆沙粉中,翻几下,豆沙粉粘满全身,俗称“硬捣芝麻糊”和“打芝麻糊”,软而韧,香甜可口。雁荡有一种“糖汤醪糟”,用红糖、姜汁浸泡调味,吃起来软糯、甜辣,风味独特。在乐清雁荡、大井一带的农村,旧时宗族在编乐、办清明酒时也要捣烂。现在盖房子搬家,孩子一岁,老人过生日,老协过节,经常会捣芝麻招待亲朋好友。

旧社会,温州人要吃冬饭,一般讲究平安富足。桌上有鱼、肉、鸡、鸭、南北货和时令蔬菜,还有汤圆和芝麻。首先祭祀祖先,祝愿来年丰收,然后吃一顿家庭晚餐,这被称为“冬季至日享受”和“团圆饭”。在过去的一些地方,还有向山里的坟墓和祠堂献祭的习俗。这种习俗现在已经逐渐消失了,但是吃汤圆仍然很流行。

冬天的至日,汉朝已经确立为“冬节”,官员放假,皇帝会带领三公官员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韩曙》云:“阳光照冬至日,君长,故贺。”《后汉书》说:“冬至日前后,君子静,百官无为,不听政治,择吉日而后省事。”在南宋,人们庆祝农历新年,就像庆祝春节一样。每个人都要穿上新衣服,车马挤满了街道,市场要罢工三天,喝酒被称为“庆祝节日”。元代马谡《是初节》诗说:“天高云淡烟浓,名篇传诵庆冬。绣帘不卷,卢晓从容笑。”可见元代也有互赠“河东片”的习俗。在过去,武文的文武官员在冬天的至日上穿着皮袍和皮套,去夫子庙拜卡,这被称为“冬拜仪式”。甘龙《温州郡志》:“是官示久庆之日,与元旦无异,民不相往来。”

从冬天的至日开始到来年的立春前夕,温州民间自古以来就有晚上“闹腾”的传统习俗。每晚10后,夜深人静时,会有由远及近的“笃笃”的清脆敲门声。打杂的一边敲一边喊:“寒冬里小心蜡烛。看看前门,看看后门!”给居民敲响了防火防盗的警钟。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还是大雪纷飞,夜晚的砰砰声从未停止。清代郭中月瓯江支竹词《敲锣》:“已至子夜,灯火通明,城内喧哗。不需要在街上申请夜禁,还有人没回娘家。”乒乒乓乓是治安联防的古老优良传统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农村地区延续。

在温州的一些山区村落,有代代相传的“冬节聚人”习俗。“冬节会众”是一个自发的民间护林组织。所有拥有林地的农民自愿加入“会众”,每个人选举一名“管家”,轮流处理山林管理和森林保护的事务。每年冬节,当年的轮值“管事”都要按规定备一份“冬节酒”,招待全体会众,商议治山护林之事,修改封山育林的禁令。喝完冬节酒,大家上山视察山林,修枝除草,补土,刷新禁牌。这些活动通常持续三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