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的习俗是什么?
春节:俗称“制年”,是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除夕午夜刚过,家家户户烧香放烟花。第一天,大家早早起床,穿着新衣服,晚辈给长辈拜年。春节期间,一些机关、团体、乡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有的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有的举办春节茶话会、春节团拜会等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民间元宵节,原名上元灯会。闽侯节是正月11日至18日的节日,人们会组织舞龙、舞狮、踩高跷、滚轴划船和交叉脚等活动。
“瓯酒”:俗称“鳌九节”,早餐大家用花生、红枣、龙眼肉等佐料熬制糯米粥,推荐给祖先。出嫁的女儿给父母寄回糖粥孝敬父母。
清明:男女去祖坟除杂草,压纸钱,带鱼、肉、酒等祭品祭祖。机关、团体、学校组织干部、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
“做夏”:即“长夏”之日。大家炸“夏饼”,煮“碗饼”,煮“定边糊”。
端午节:家家插艾普,包粽子,喝雄黄酒,点雄黄酒。孩子们挂香包。
七夕:女青年常到场,在院中备瓜果相约,看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以保持联系。“七夕”是福州(包括闽侯县)特有的习俗。相传清朝乾隆年间,知府巴丽推广脊豆,节前收成适宜。农民再将田埂豆炒熟,送给亲朋好友品尝新的,以此促进邻里和谐友爱,称为“结缘豆”。
中原:夏收后,农民利用农闲季节举行祭祀田地和仪式,以奖励管理土地的神和开辟农村的祖先,这也意味着庆祝丰收。
中秋节:家家户户准备月饼、蒸糕、水果,准备家宴庆祝团圆。亲戚朋友互相喂月饼。
重阳节:闽侯县有特色小吃,称为“九重果”、“高登果”。一些村庄在这一天准备盛宴,一些城镇和村庄也有祭祀扫墓的习俗。许多地方在这一天开展活动慰问老人。
冬季至日:也被称为冬季节,冬季节的前夕,当家人坐在一起,点燃红色蜡烛,点燃鞭炮,搓圆。寒假早餐做得圆圆的,拌上红糖、芝麻、花生粉、豆瓣酱,就叫“吃饭时间”。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祭灶”日。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神下凡,监督家家户户的行为。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十二月二十四,受命向天报知。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报告,决定是带来灾难还是幸福。人们都希望灶王爷回天说些好话,所以每年灶王爷回天的那天,都要摆上水果、素菜、灶糖、灶王爷糕等素食作为供品,并焚香放鞭炮为灶王爷和灶王爷送别。
“大年初一”:腊月二十左右打扫房屋、住宅,称为“扫堂”或“扫堂”。25号以后蒸年糕,捣烂银杏等。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
萧遂,又名“肖辉”。时间在农历二月二十八或大年十二月二十九,即除夕前夕。每个家庭都会准备一顿晚餐来庆祝“小时代”。
它是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所以也被称为除夕。用福州话来说,叫“三十盲人”。按照民间习俗,鸡、鸭、鱼、肉、酒、年糕、水果等十道菜作为祭品献给神灵。除夕夜,家人团聚聚餐。酒席结束后,长辈给未成年晚辈“压岁钱”,然后守着晚年。
送年货,即出嫁的女儿在“过年”前准备鸡鸭鱼肉、面条、糖果等礼物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