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的起源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早358年)。根据《辞源》和《辞海》对“寒食节”的定义,春秋时期,介休介休在历经磨难并协助晋朝公子重耳复辟国家后,隐居在介休绵山。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不见,烧了我们。

为了悼念他,晋文公以介休命名介休,改绵山为介休山,并下令在子推忌日(冬至日后150天)禁火禁寒食,形成寒食节。

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焚烧的记载,

最早发表在《桓谭新论》卷十一《西汉书离事》中,后陆续发表在《后汉书》、《后汉书与周傕传》、《曹操明刑令》、《金淑与施乐传》、《郦道元水经注》、《分水》和北魏《齐·姚敏疏注》中。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来自于古代钻木求新的制度。由于季节不同,古人用不同的树来钻火,这就是换季生火的习俗。

而且每次换火都要换新火。在新的火到来之前,人们被禁止生火。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李周秋官司轩家世》:“仲春,中禁以木铎修火。”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摇着木车头走在街上,下令禁火。

这是公司的宣家,也就是专做取火的小官。禁火时,人们准备一些冷食食用,逐渐成为固定的习俗。

后来与介子推传说联系在一起,成为寒食节,持续一个月。毕竟不健康,所以日期从七天缩短到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朝以后,就融入了清明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祭扫、徒步、荡秋千、蹴鞠、抱钩、打蛋等习俗逐渐增多。寒食节延续了2000多年,一度被称为最大的民间节日。许多文人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