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要回归自然,直白简单,一般是好东西。

首先,确定参考对象

在太极拳的传承过程中,随着太极拳知名度的提高,随着信息交流的便利,随着各种拳法的互补,太极拳和其他拳法一样,出现了越来越多似是而非的问题。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对如何练太极拳的讨论比较多。其中,有些更为具体,具有创新性,不可否认,同时也肯定存在偏差,无意中人为设置的障碍,使得原本简单直白的道理变得复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很难界定谁对谁错。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如果很难定义,那么只能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什么?它在哪里?人们大多沿袭王宗岳、吴玉祥的太极拳理论。因此,我们暂且认为王宗岳、吴玉祥的太极拳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并以此为参照和标准。

第二,名家不一致。

师傅在教学生练拳的过程中有不同意见是很常见的。太极拳名家谈太极拳,前后说法不一,甚至矛盾和莫名其妙的现象屡见不鲜。当不同派别的太极拳学者谈论太极拳时,彼此之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就更多了。内家拳高手谈练内家拳,分歧和冲突更大。

比如打太极拳套路的时候,架子是高了还是低了?慢点好还是快点好?配合呼吸好不好;最好是安静如山或者有节奏感和韵味;水中若有阻力,不如活泼一点,像风一样溅柳;想象每一个动作攻防好不好;注意自己感觉好不好,等等。这些讨论至少说明练习者并不清楚哪种练习方法是最好的。练拳这边,大家还在边练边摸索验证。

1.轻和重

马悦良:太极拳中的“轻”,不是简单的不用武力就能解释的。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传经典中有“左重则左弱,右重则右弱”的说法,一是“爆发力”不能轻功,二是忌双。轻也可以解释为“柔”,“极柔而后极坚”是指轻而柔,轻而不懈怠,懈怠和爆发力是太极拳中的禁忌。

这里有两个信息,一个是“轻”,一个是“爆发力是太极拳的大忌”。

孙剑云:我已故的父亲经常说,郝维桢先生在谈到练习太极拳时有三个层次的意境。刚练的时候感觉自己在水里,脚在地上,动作像水的阻力。二楼,在水里的话脚是浮着的,游泳的话可以自由活动。三楼身轻,脚如行于水,行于渊中冰面,气有所克制,拳成功。

看得出来有轻有重。

郝:整个身体像一个气球,气势贵,身体像悬着的。

我能看到它也是一盏灯。

王香斋:练健康舞蹈的前提是要达到四大境界,即能铸如一体,灌如灌铅...

可见四者在境界时,全身如铸,身如铅,十分沉重。

2.诡计和非诡计

在练习太极拳套路时,人们对每一招是否想象攻防有不同的看法。

陈微明:徐军和俞生做的太极拳势图,每个公式后面都附有应用,非常详细。我曾经跟杨成福先生说过,太极拳加散手比较好。戴老师:太极传散手即兴,没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你能听,你会知道一百件事情;听不进去就用不好,即使你知道很多方法。因此,俞所撰之书并不包括散手。

郝:太极拳不在招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

陈正雷:练习身体而不是技巧。

徐致一: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想象每个动作的攻击或健身功能,甚至在我们的想象中夸大它。

王香斋:“所谓某种招式可以产生某种力量,某种方法可以战胜某种拳法的功德的理论,实在是弥天大谎。怕这个的人,是远远不懂拳击的。”“拳击运动如果只着眼于搏击和进攻的技术和技巧,只着眼于某个姿势或某个招式的硬性方法,就会偏离拳击运动的整体要求。.....如果他用巧妙的方法树敌,就更要禁止任何方法。如果有人工的方法提问,他就会失去千变万化的本能。.....'动作,就形式而言,不分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着,竖着碰撞,互相斜着斗争...更别有轻重方向感。"

向凯然:你想象不到怎么用手制,应该攻击敌人的哪个部位,怎么发,就像练外国拳一样。这种想象对于练其他拳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练太极拳绝对不合适。在一个姿势中,从来没有分开某一只手如何攻击和如何招架。可以说没有什么攻招架法是万能的,也可以说都是攻招架法。再缜密的心思,要想从一个姿势上分析怎么进攻,怎么招架,都要挂个漏,无异于缩小了进攻范围和招架方法。

这是项开然《吴氏太极拳宗师吴公早太极传讲学》序中的一段话。按照常理,吴应该同意这个观点。

我的师父洪涤怀是吴的弟子。20世纪30年代,在湖南长沙,吴家在我师父家住过一段时间。日军飞机轰炸时,他们躲在树林里,刚放下手软,就又推手了。上世纪80年代初,弟弟吴公藻从香港发来《太极传讲学》出版的邀请函,请我师父去香港帮忙出书。因为历史原因,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师父80多岁了(65438+于1998年3月逝世,享年99岁),最终没能成行。:1986,硕士论文《太极刘传渊考》在全国体育史学学术论文报告会上宣读。他练习的拳架和推手被拍摄下来,保存在国家体委的数据档案里。我们很多同学经常去上海跟吴和马悦良老师学太极拳。虽然同属一所学校,但马老师的教学实践与洪老师不同。马老师在教推手的时候有一些招式。洪先生说,吴先生从未教过他动作。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太极拳全书》,汇集了陈、杨、吴、吴、孙等所有传统太极拳套路。除《孙泰集传》的个别配方外,其余四个配方均无说明。

3.要不要配合呼吸?

杨成福:用嘴呼吸,用鼻子呼吸。顺其自然吧。有一个人练拳打呼噜。几年下来,他已经养成了打呼噜的习惯,十米之内都能听到噪音,而且噪音越来越大。练太极拳的都是嗅,很少有人嗅。我认为师洋的嘴、鼻子和呼吸很可能意味着别的东西。一些形意拳手也说过用嘴和鼻子呼吸。

孙剑云:嘴应该是空的,舌头应该放在上颚,通过鼻子呼吸;所谓腹充满气,是指深而长的腹式呼吸。但是不要用力往下压,一定要让呼吸自然。

陈欣:拳击能调理气血,自然呼吸。郝:吸是蓄的合,叫是发的开。盖吸自然实惠,也实惠;你喊了,自然就沉下去了,让人出来。这是运气,不是实力,而是太极传的呼吸方式(这里所说的“呼吸”是指太极传的“开、闭、藏、发”,与我们平时的呼吸方式不同。请不要误解我。郝少如笔记。)?

徐致一: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必须用动作来影响呼吸,使呼吸成为一项运动,从而在完全的运动中达到更高的健身效果。

梁也有类似的说法。我师父洪老师还在的时候,我就问:“为什么有人讲呼吸协调?”老师说:“吴老师从来没有讲过怎么呼吸。”经典拳法理论里真的没有关于如何呼吸的说明。也许呼吸是天生的,没必要说出来。两个人摆正,有效打击,不被打击,不容易。谁能在意动作和呼吸的协调性?只有调整呼吸,体力和节奏才能保持从容。

第三,法律没有确定的法律

1.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有不同的理解。马悦良:“放松和爆发力是太极拳中的禁忌。”按老百姓的见识,搏击武术没有不使用爆发力的,太极拳用在散手上也是如此。推过马先生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只要他来了精神,我们就很难站稳。他只用“四两拨”中的一个字来“拨”,真的不爆。我师父说吴公藻神清气爽,对手很难站稳。他只用了“四两拨”中的一个。李一摄:“一个人一碰我,我根本不动他。潮流进来,然后他就翻脸了。”这种情况没必要使用爆发力。王湘斋:“权力不是打不打,打不打。要看你发动的力量,你是否有前后左右上下的平衡、均匀、具体,螺旋错综的力量,全能的力量,是否放松、准确、缓慢、快速。”内拳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力量的接触点和接触面感觉不到疼痛,但内部有渗透痛,这可能与内拳力量的“快慢惯性”有关。深远的“快慢惯性力”不同于一般武术中常见的J爆发力。从力学角度来看,力作用时间长是原因之一。在腹部开石头的表演中,一个J锤把石头抡了下来,表演者没有感觉到,因为能量被石板吸收了,打击力没有穿透到腹部。如果一个成年人的体重落在石板上,此时施术者的感觉会不一样,力会渗透到施术者的腹部。他的理解是,内家拳高手把爆发力当成了太极拳的大忌。

郝:“周身如气球,而气势贵,身如悬。”马悦良非常看重“轻”。王香斋:“练习健康舞蹈的先决条件是达到四种境界的边界,即能够像铸件一样完整,像灌了铅一样……”轻一点好还是重一点好?内家拳和太极拳都需要轻盈和从容。一般这两种功夫都是分开练的。练久了也可以一起练,比如可以让四肢轻,躯干重。

2.与大局无关

练太极拳套路的时候,心烦就练不下去,没兴趣就坚持不下去。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与其攻击性和健身功能成正比,健身功能与其趣味性成正比。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练拳兴趣呢?

方法很多,都有一个* * *性质,就是心有所依。有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意图中“意义”的内容并不难操作。虚领劲,气沉田单;体外活力,体验四肢在运动中的阻力;四肢轻柔地奔跑,柔软而不僵硬;想象每个动作的攻防;用行动影响呼吸,让呼吸成为一种锻炼;想到一个点;在精神上等等。其中“想象每一个动作的攻防;用行动影响呼吸,让呼吸成为一种锻炼;想到一个点;有一个关于“情绪感受”的争论。如何正确看待?

如果在做某一个动作的时候总是感觉不舒服,如果加上该动作的攻防想象,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做一件事的时候,总觉得站不稳。如果我加上保存某一点的意图,情况就会改变。用动作呼吸,力量感和无力感都比较强。但对于每一个动作,攻防想象更加针状化、定向化、有限化,僵硬度增加,灵活性降低。其他的有相似和不同的副作用。对于每一个动作的攻防想象这种有争议的内容,可以偶尔做做,不要太当真。把它当作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不合适的。

全科医生可以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太极拳由套路、推手、断手、散手I组成,太极拳功夫由散手检验。套路,推手,断手都不能令人信服的说明你的武功。太极拳武术的成就主要依靠科学的推手方法和有针对性的科学体能训练,其次才是套路。正因为套路的F函数是第二位的,所以在练套路的时候,无论什么学校,传统套路,还是国标比赛套路,都是一样的。虽然对武林有影响,但与大局无关。

太极拳不在招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没有套路,大成拳也没有套路。取而代之的是站桩,测试,健康舞蹈。我练习传统的吴式套路已经20年了。当我看到国家标准的吴式比赛套路与北方的王茂斋和南方的吴的传统套路相结合时,真是美极了。从我开始,和学生一起买VcD,买书,学国标吴式。现在我和我的学生在练习各种国标比赛套路。国标比赛套路是名家定的,几乎没有笔画的说明,没有动作和呼吸的说明,没有对气感的追求,没有对穴位的思考等等。作为权威和标准,我认为这是审慎的。

从进攻和健身的角度考虑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准确与否对进攻和健身没有影响。太极拳传承不过几百年,先后衍生出陈、杨、吴、吴、孙等。四套风格的动作差别很大。谁准确?谁的动作不准?其实唯一重要的是个人身份要求,所有家庭都一样。动作准确与否对武术和健身没有影响,但从可比性和传承性来看,动作必须规范统一,陈式有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吴式有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如果没有规范和统一的标准,无论什么样的太极拳,将来必然会衍生出很多,各自为政,让后来者无所适从。国标比赛套路要成为权威套路。?

3.太多了?

在自由搏击界,至少在中国,现代散手是最强的。在现代散打赛场上,传统武术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这里有很多原因,但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太极拳拳手和大拳手常说自己的功夫“巨大”,巨大与否是可以衡量的,大概比拳手大不了多少。虽然内拳和外拳的力量不同。分散双手,一起踢,扔,拿。如果你坚持拼命的扔,坚持不懈的寻找努力的机会,那是不现实的。偶尔有一次努力让你成功的机会,很可能同时也让你遭受了得不偿失的打击。不划算。太极拳让世界欣赏它,而不是它的活力。太极拳的套路和推手老少皆宜,健身娱乐功能独树一帜。太极散手独树一帜,以弱胜强的功能无与伦比。

抓住主要的东西

太极拳的套路要练得不费力。现在越讲意义,越详细,越复杂,越神秘。太多了会让人无所适从。我教学生的意图是:三年“傻”(无心),三年开悟(专心),三年改变(从有意到无意)。刚开始练的时候,就是不努力,不太重视。若干年后,各种身体姿势变得自然后,轻盈、从容、细致、和谐,没有太大的压力。专注的意义是什么?王宗岳、吴宇翔的拳术理论你可以用,没说过的不要用。够了。任何艺术到了极致,都讲究“回归自然……”。直,简单,一般的好东西。所以,神秘,迷惑,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