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节日文化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的P3项目
研究学习资料P3 ~ P7
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P7
建议P7 ~ P8
问卷及其结果P8
研究论文P8
活动感知P9 ~ P10
研究性学习计划
研究课题:你对中国的节日了解多少?
团队成员:栾春新、、庄倩、雷、俞成、李佳、袁德义。
任务分配:
1.活动策划:——庄谦、于成林岫
2.研究理由:——栾春新
3.研究过程的记录:——雷和李苏甲。
4.研究背景:-雷。
5.侦查感知:——袁德毅
6.提议:——李佳
7.研究形式:——李佳、栾春新
8.研究论文:——庄谦
9.信息:-庄倩
一.活动方案:
春节就要到了,这是我国人民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当然,中国有许多不同的节日,那么还有哪些众所周知的节日呢?
首先,我们向一些长辈询问他们通常的传统节日,然后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这些节日的起源、传说和习俗的信息。
习惯了等待。接下来,我们做一些问卷调查,调查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最后,我们发出了一个建议,以敦促人们更多地关注和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1)背景:
你对1节了解多少?我们都知道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但是对于春节之外的其他节日,我们可能了解的不够,真正了解的就更少了,所以我们小组就这件事做了一个调查。研究原因和目的:
春节快到了。这是中国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当然,也有值得庆祝的节日。就像中国的清明节,重阳节;还有西方的母亲节和情人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自己流传已久的故事。出于好奇,我们对中国的各种节日进行了调查。
(2)信息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俗称“过年”。这是中国人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殷商始末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活动。根据中国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日、陈元、郑源、元朔、元旦等。,俗称正月初一。民国时改为公历。公历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农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被称为春节。
贴春联
春联种类繁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反串、春条、斗方。“门芯”贴在门板上端中央;“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异装”贴在门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金”又叫“门扇”,是一种方形菱形,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贴窗花和“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因为多贴在窗户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异彩纷呈。
在贴春联的同时,有些人还要在门上、墙上和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了”、“福到了”。还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种图案,如长寿、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
年画
春节期间挂年画在城乡也很常见,浓浓的黑色和五颜六色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不少兴旺喜庆的气氛。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们淳朴的习俗和信仰,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题材,而是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年画作坊制作了福禄寿三星、天佑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迎新春等经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欢庆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年画的重要产地有三个: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画,各具特色。
鞭炮
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又称“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燃放鞭炮可以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每逢重大节日和喜事庆典,以及结婚、建房、开业等。,应该燃放鞭炮来庆祝和交好运。目前,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姚、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烟花之乡。生产的鞭炮颜色多,质量高,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世界各地。
真正过年的前一天晚上叫团圆夜。背井离乡的游子,千里还要从万里之外回家。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饺子皮,然后用皮包馅。馅的内容多种多样,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统的饺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捞出后拌上醋、蒜末和蔬菜。还有煎饺子和烤饺子(锅贴)的方法。因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饺子的“焦”与“胶”谐音,“和”与“胶”有团圆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相思团圆;取大龄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状像元宝的饺子,过年吃饺子,也有“发大财”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一起包饺子,所以庆祝春节很有趣。
农历月的第一天
(宋)王安石
除了一岁的鞭炮声,春风把温暖送进屠苏;
成千上万的家庭总是用新桃子换旧桃子。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纪念屈原说起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
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七大定律。端午节
老舍
端午节风雨满堂,村里的孩子还穿着旧衣服;
相邀携帽,敢为泥深爱草堂;
有骨肉相联没钱买酒卖品的客人;
那时候的鱼三尺,没有今天的豆子好吃。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扫墓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大多数汉族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植新土,折几根绿树枝插在坟前,然后磕头拜拜,最后吃喝完毕,回家。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根据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葱茏的季节,也是人们春游(古称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和悼念死去亲人的习俗仍然很流行。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豆”的说法。农业谚语“植树不如清明”。后来,随着清明和寒食的日子临近,寒食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成为清明的一种习俗。清明那天,不放烟花,只吃冷食。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慢跑、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和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食冷餐对人的伤害,我们都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的泪水去扫墓,也有踏青的欢笑。
哀悼日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冷的食物在路上
(唐)宋·文志
马上遇寒食,已是暮春途中。
可怜江,我看不到罗桥人。
北极惜贤主,南瓦为诸侯。
旧园断肠处,柳条日夜新。
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这是秋天的中间,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中、吉三个部分,所以中秋节也叫中秋节。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因此也被称为“月夜”和“八月节”。在这一夜,人们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机会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我国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摆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必须切成莲花形状。月下,把月亮雕像对着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数,家里的和外地的,都算在一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一样。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习俗远没有旧时代盛行。不过,宴饮赏月还是很受欢迎的。人们在求月中饮酒,以庆祝更好的生活,或祝愿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中秋节的习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像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发展缓慢。古代皇帝有一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节”一词就有了记录。后来贵族学者纷纷效仿。在中秋节期间,人们观看并崇拜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寄托他们的感情。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形成了一种传统活动。直到唐代,人们更加重视这种拜月习俗,中秋节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6?1唐太宗纪记载“八月十五中秋”,流行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它和元旦一样有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砸药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中秋节期间,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陈冰中秋,快乐饮酒。喝醉了,写这篇文章,还怀孕了。
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想乘风回家,又怕琼楼玉宇。
上面太冷了!跳舞和欣赏月亮的影子,这是在世界上。
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
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会变暗或发亮,会变圆或变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
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
二、活动记录
1.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65438+10月30日~ 65438+10月31。
(1)成立课题组
(2)确定研究内容
(3)布置研究任务,开展研究讨论。
第二阶段:2月1 ~ 2月4日。
(1)实施研究方案。
(2)单独进行研究。
(3)搜索信息
(4)问卷的分发
第三阶段:2月5日~ 2月6日。
(1)整理材料和问卷
(2)团队成员相互沟通
(3)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四阶段:2月7日至9日。
(1)根据分析结果发出倡议。
(2)做总结
关于合理使用网络的建议
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独特节日。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的本质。他们区分一个生命周期中的阶段,集中展现每个阶段的意义,在节日运动中保留民族文化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都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虽然个别节日风格各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祖先的智慧和经验。它们反映了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了整个民族的愿景。它们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远方喜事。它是中国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各种节日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然而,中国人真正了解并清楚了解的节日却少之又少。为此,我们向我市青年学生和朋友们发出以下倡议:
首先,了解中国各种传统节日的确切日期。
第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第三,与父母、同学、朋友交流自己的收获,探索中国节。
第四,向外国朋友介绍和宣传中国节日,促进国际交流。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需要我们的推广和推崇。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之一。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节日,不要让西方节日篡夺主人的角色。
调查表
1.你知道中国每个节日的确切时间吗?a是b,不是吗
2.你认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哪个?a中秋节B春节C端午节D其他
3.你知道节日的习俗吗?a是b,不是吗
4.你喜欢和家人一起度假还是独自度假?a和家人在一起,B一个人。
5.你喜欢中国节日还是西方节日?a中国节日B西方节日
调查结果
1.你知道中国每个节日的确切时间吗?a是85.3%,B不是14.7%。
2.你认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哪个?a中秋节3.6% B春节95.2% C端午节1.1% D其他0.1%
3.你知道节日的习俗吗?甲是97.5%,乙是2.5%
4.你喜欢和家人一起度假还是独自度假?a与家庭98.6% B单独1.4%
5.你喜欢中国节日还是西方节日?a中国节日75.3% b西方节日24.7%。
研究成果论文
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学到了一些知识。即使是从小就知道的节日,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谐团结的大国,各民族间的节日当然少不了。这次活动大大加深了我们对民族节日的了解。
春节是当之无愧的“最好的节日”,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但这并不是唯一一个人人都感兴趣的节日。比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等等。因为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所以大家都很开心的去体验每一个节日带来的欢乐。
我们了解到,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人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我们了解到,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还了解到,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扫墓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
此外,我们还知道,每个节日都有诗歌,如春节,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和老舍写的端午节七律。6?端午节(1),唐代杜牧清明节等。
总之,这次“你对中国的节日有什么了解”的活动,让我们大家重新认识,重新领悟了节日在中国的独特魅力,也为之折服。
活动感知
八匹马低声报喜,五羊跳展呈现新气象。
花儿红了,金桔喜气洋洋,中华儿女骑行羊年。春节年年有,今年的节日不一般。俗话说“风俗随时变”,春节的习俗一直传承演变至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回头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格:
50年代的年夜饭:几天吃几斤肉开心?
20世纪60年代的时尚:在广阔的世界里庆祝新年
70年代的年货:新奇制造。
80年代的娱乐:看春晚。
90年代拜年:健康第一。
现代社会有很多种招数,几年都一样。传呼机拜年,电话问候,短信,餐厅年夜饭,旅游过年。但这毕竟是少数时尚潮人的好戏,大众的声音是年味越来越淡。是的,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使得春节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民俗面临危机。庆祝丰收、祭祖、驱鬼是春节的灵魂。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城市的新生代,不仅摆脱了农耕,也远离了宗法制度。春节庆祝丰收的意义已经消失了。现在的人相信科技,不怕鬼拜神。驱魔仪式也被取消了。守岁,这是节日的核心。如果连它都省略了,肯定会影响节日的地位,削弱人们的节日心理,让人觉得节日和平常日子差别不大,影响节日的传承。它的原意是祈求长寿。现在人都失去了这个信念,不愿意熬夜了。但我们把“看老年”当成一年中的不眠之夜,大家聊聊天,聊聊天,娱乐一下,总结一下过去,思考一下未来,也没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在中国主流文化中盛行。他们反对现代化和传统,反对科学和信仰,反对传统和宗教信仰;因此,春节民俗中的许多传统内容和信仰被破坏了。比如把阳历的第一天叫做“新年”,把传统历法的新年改名为春节,淡化和模糊了春节的意义。以至于有人想取消春节,换成太阳年。
第三,外国节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影响。一方面,以物质享受为主的春节氛围减弱。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繁荣,现代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也要求节日多样化。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那些节日中获得兴趣。越是多元化,本土文化应该是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民族的永恒首先在于其文化的本土性。耶稣的降生越是强烈和固有,他的统治地位就越突出。
第四,现在随着工作日的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加,过年不再是主要甚至唯一的休息娱乐时间。城镇的人们基本上吃饱穿暖了,他们不再等待新年里的一顿大餐、新衣服和走亲访友。而是承受着寻求解脱的精神压力,想着去哪里玩,玩什么,怎么玩。
时代不断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赋予它新的挑战。虽然内容在不同时期不断增加,但基本形式和主题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牲畜兴旺、国泰民安”是春节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达。无论如何变化,其祝福吉祥的深意都没有改变。春节家人团聚的习俗代代相传。人再苦再累,春节的日子也一定要过得更好。这是个人生理调节、心理调节、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无论是过年旅游、上网还是过年聚会,人们还是在寻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在同一时间以大致相似的方式做出大致相同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
一个民俗的传承需要民俗心理和社会生活环境。当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民间心理必然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心理变化没有社会变化快,需要长时间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春节作为一种民俗,是一种纯粹的自然选择,在社会发展逐渐摆脱农业主导走向更高层次的时候,它的保留将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一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了新的魅力和新的色彩。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人民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反映他们的文化诉求。只有在保持传统和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中找到契合点,才能构建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即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承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其本土性,进而走向世界,使之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