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风俗特点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他的儿子朱迪以“京南”为名,与侄子朱允炆展开了一场皇位之争。文健二年(1401),九月,朱迪率大军从通州出发,“循河南下,渡智谷,日夜兼程”,攻破沧州,开辟南下之路。智谷被赐名“天津”,意为“天子助渡河之地”。在天津老城北门外的渡口,曾有一座“飞天蜻蜓”牌坊。
朱迪称帝后,认为“直沽的海商应在抢泊中设军卫”。于是,明朝永乐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后在直沽设置天津卫、天津、天津右卫,并命工部尚书黄符、平江宣等建城修建天津卫城。
天津卫城墙有“赛淮安”的美誉。它是9,13级台阶,高2丈5。有四个门,门上有塔。城墙在海河以东220步,渭河(南运河)以北200步。因为当初是用土建造的,弘治初年就毁了。弘治四年(1491),天津备战副使刘福敛财,弘治六年(1493),党委指挥陈达用砖砌了两年,在四个城门顶上重修,命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色彩。在城市上层,“每日以矛之弓矢为业,而……则力争骄奢淫逸。”
清顺治九年(1652),天津三味合一,合称“天津卫”,这个名字也成为天津城的代表。
天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天津农、林、牧、副、渔、盐、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中渔、盐、手工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生产习俗颇具特色。特别是随着元代水运的发展,为其服务的手工业发展更加迅速,各种作坊相继出现。特别是开埠后,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三角石机械工业区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形成了规模。到清末,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民族工业基地。
明朝建城后,水运发达,商业繁荣,财富汇聚天下。“人们喜欢做商人。”凭借海河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华北地区的商业中心,汇聚四面八方的商贾,迎来漕运海运,接纳五岳百货。清代漕运、盐业、粮食工业更加发达,经济空前繁荣。“车轮马蹄摇,船帆摇,往来交错,日夜不息。”东门内、北门内、东门外,商号、钱庄、银行众多,商贸发达。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市政厅被烧、被杀、被抢。商人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元气大伤,生意萧条。光绪二十七年(1901),拆墙后改为东、西、南、北四路,沿街商铺、摊点林立。接着,马贝路北洋一号商场、国货销售处、总商会、天津工商研究会等民间商业组织应运而生,形成了以东北角为中心,向马贝路、马东路延伸的商业区。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商业中心逐渐南移到租界。劝业场、小白楼等街区日益繁华,周边形成大型商业区。投入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宾馆、饭店、商店、剧院、歌舞厅林立,数不胜数。尤其是晚上,它们灯火通明,开满鲜花,翩翩起舞。它们被誉为“东方的小巴黎”,成为天津重要的商业、娱乐和休闲中心。
天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20世纪以后,尤其是民国16年(1927)以后出现的“银行热”。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更加积极。因为天津的金融业可以一路辐射到华北、西北腹地,形成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就金融业整体规模而言,天津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商人阶层尤其是盐商阶层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清中叶到天津后写道:“天津善烹海,故其繁华颇近淮阳。.....文士来来往往斯里兰卡,却寻园中之乐,嬉嬉歌舞,以诗酒为最佳复云之道。”“家财万贯,风度翩翩”的大盐商,都结交了南北方的名人,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圈。水西庄是茶氏盐商在海内外修建的著名私家园林,曾是全国各地文人骚客聚会、交往的著名场所。城市社会对商人的崇尚、世俗化的倾向以及商人与官僚的结合,成为清代以来城市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带有商业色彩的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风格和习惯。特别是从清咸丰十年(1860)开始,天津成为商埠,是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天津人的混杂,天津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以老城为中心的传统民俗文化、以九国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口为中心的水运(码头)文化相互交融。它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宝库。
天津食物丰富,人们爱吃,尤其是海鲜。素有“吃海鲜也不差”的说法。民间谚语“天津味三宝,银鱼、紫蟹、红袄”中的银鱼、紫蟹,都是天津特有的名贵海鲜食品。由于天津生活着许多清朝老人、文人、政治家、军阀等等,再加上商人之间的交易和达官贵人的宴请,影响并形成了天津人喜欢“下馆子”的风尚。每次熟人在饭店见面,也讲究“加菜”这一礼。天津人擅长烹饪,口味既有“南甜北咸”,又有酸、辣、香、麻。菜菜,天津,主要使用烤,煮,烤,炸,烤,烤,煮,烤,冷拌,咸和酱菜。而宴席菜则是“八碗”排列。
民间小吃有独特的风味。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大麻花,不仅是昔日朝廷指定的御膳,如今也是享誉世界的美味佳肴。
天津的服饰很有特色。有钱人追求华丽的衣服,精致的面料,精细的做工,新颖的款式,极致的奢华,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女装更多的是沿边框滚动,色彩艳丽,优雅大方。无论贫富,都崇尚红色,尤其是新娘。可怜的流浪者,白天干活,白天生活,决定了他们的衣服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比如夏天穿“短裤子”,冬天穿“两大棉袄”、“空裤衩”,绑脚踝、绑腿。女性更是“一个被贫穷包裹的人”。贫富差距相当明显。
在天津的旧社会,有许多显赫的家族,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同时,家族的维系也必须依靠家族成员共同经营一个产业,实行家长制管理方式。但是天津市区的家庭观念和郊区农村相比并不是很强。特别是清代乾隆、嘉庆以来,城市商业经济不断壮大,社会控制有所松动,家庭的外部功能更加受到重视,“家族主义”淡化,大家庭数量减少,逐渐由复式家庭向单式家庭转变。
至于亲属关系,我们重视母亲的家庭,叔叔的权威可以决定侄子的婚姻、分居等诸多事宜。另外,我们更讲究结拜兄弟姐妹和教母。
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有三院、芝院、独院、山房等。尤其是大四家大院,德高望重,两边的院落大多是横连的,大多以竖连的深院为荣。并注重装饰砖雕和木雕。市政厅里的大多数房子都朝南。
随着清朝以前的老人、军阀、政客在金门居住,租界地区建起了许多风格各异的花园别墅和豪宅。这些异国情调的豪华宅邸大多是外国人设计的,如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张学良、清王府等。还有的中西合璧,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欧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典雅别致。
郊区交通,除了河船,多为单套或双套双轮木马车;城市中的交通工具多为人力双轮或独轮车;一般小贩和短途运输都是肩扛。
轿车和马是城市精英的交通工具,轿车分为四人官轿和二人官轿。要求官员坐轿子走路平稳,要求商人“坐轿子飞”,跑来跑去,以示“送了孩子”;双人轿子多为女性使用。骑手多为武官,偶尔也有少年英雄骑马,在郊外打猎。20世纪初,在中国的租界外国人、官僚和军阀都拥有私家车。有轨电车也绕行老城周边四路和日、法、德租界地区。人力车、马车和自行车被广泛使用。
天津位于九河下游,是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运输用的一座由轮渡浮桥和陆域延伸而成的可开启式钢桥。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金战役就发生在金塘桥。
生活礼仪复杂多彩。虽是工商业大都市,但仍有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业庞大,子女众多,以养五男二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养子的目的是祈求长寿健康。结婚靠父母之命,媒人之言,讲究门当户对,重聘彩礼。不管娶不娶媳妇,都会做很多事,讲排场,不惜奢靡。丧葬仪式更加豪华,习俗比比皆是,崇尚大葬,强调棺材和寿衣,让事情像发生了一样死去。在过去,生日聚会注重招待客人和朋友,剧团被邀请唱一场音乐会。以前有个习俗,男的才65,438+00(每65,438+00),女的才9(每9),尤其是66岁生日,有句俗话叫“66不死”。
天津人有益于公共利益。受元朝漕运五方面以及居民多为明朝卫戍部队后裔的杂居人口影响,码头、武关习俗依然存在。人们聚在一起互助,热心公益。这里不仅有水会、烧烤屋、小院落等社会公益功能性组织,还有许多相对有约束力的民间专业组织和居住在天津的商人所建的会馆、祠堂。普通居民喜欢邻里互访互助的邻里感觉,但攀比之风相当重,所以善于“买面子”。
长期的漂泊生活,培养了天津人乐于团聚、热闹非凡、热爱节日和季节的庆典活动。特别是对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尽力渲染和营造具有人气和喜庆的年节氛围,形成了“初一、初二、初三包饺子”等春节期间的一定传统饮食习俗。
民间信仰广泛而复杂。清中叶以前,* *有500多座寺庙,儒、释、道、民间或地方神到处供奉。有如此多的寺庙,这在中国是罕见的。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跳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尤其是神灵信仰目的性极强,大多只祈求今世人的保护,具有功利性。
在众多民间信仰中,尤其是海神皇后的崇拜度极高,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保护三晋的祈福主和城主。天津的历史也与天后宫文化密切相关,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故事,而且对天津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都有很大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和世俗欣赏的需要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砖雕砖雕、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杰作,闻名中外。
流行的戏曲和曲艺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流调、鼓和快板在天津非常繁荣。虽然这些戏曲大多起源于其他农村或城市社会阶层,但有的最终在天津形成了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流行,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的摇篮,尤其是著名演员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很难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成名的标准,所以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中国传统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和戏曲园繁荣起来,成为旧时代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民间乐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表演团体多称为旧社会、圣会。传统音乐和舞蹈,如鼓舞、大曲、樊氏、杠铃、高跷和秧歌,非常受欢迎,俱乐部所在社区的居民将其视为公益事业。他们有钱贡献,平日自娱自乐,是饭后娱乐的消遣。在节日或大型庙会上表演将为我们的社区增添光彩。举世闻名的天津皇帝会,曾经是民间乐舞会、圣会大展身手、争奇斗艳的大好机会。所以皇帝俱乐部举办时,全民热情参与,演出场次超过110,演员最多时近5000人。在天津天后宫的帝国行会地图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直达空荡街头的民俗事件,最终成为当时“中国各省唯一的神话事件”。这些民间乐舞被今天的各种民间花会继承下来。
有许多民间娱乐运动,人们喜欢运动。除了放风筝,摇葫芦和踢毽子,一些团体喜欢玩鸟,玩鹰和斗蟋蟀,而儿童,尤其是男孩,则追求户外运动。
租界社区的华侨多以舞蹈、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和回旋镖作为休闲方式,这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