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宋与节气
春雨震春清谷,盛夏满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
两个节日每月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的歌意:
立春:它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太阳和合,万物皆春。”立春之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所有的季节从现在开始。
雨:春风吹遍,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势增大,故称雨。农谚云:“春暖花开,雨忙送肥。”
蠕:立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响起,蛰伏在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都会醒来,开始活动,所以叫蛰。
春分:春分时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天90天的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称为春分。
清明:此时气候清新温暖,植被开始萌出新枝,万物开始生长。农民们在春天忙着犁地和播种。
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孕育了谷物,谷物之所以能生长,是因为雨水滋润了大地。所以谷雨是“百谷因雨而生”。
长夏:习惯上把气温显著上升、酷暑来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的长夏视为重要节气。
小满:自小满以来,夏季作物如大麦、冬小麦已结果实,种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芒籽:最适合播种带芒的粮食作物。过了这段时间,长芒的庄稼就不成熟了。“芒”指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种”指种子。
夏季至日: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炎热的季节,世间万物此时生长最为旺盛。
微暑:北指辛。太阳经度是105度。已经很热了,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经是绕开头了。
大夏: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就在伏天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40度的高温天气。
立秋:秋天意味着植物即将成熟。从这一天起,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此后,气温从最热时开始逐渐降低。
暑热:“楚”意为藏而终,表示一年的酷暑即将过去。酷暑已告一段落,暑气将消散,这是气候变冷的标志。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凝结最多。农谚:“白露中秋夜,一夜凉。”“千年忙割地,秋分无田。”
秋分:从这一天开始,阳光直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这一天正好是秋天九十天的一半,所以被称为秋分。
寒露:白露过后,天气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到了寒露,露多了,温度就低了。
初霜:太阳经度210。已经凉了,还有霜,所以叫初霜。“寒露未寒,初霜已变。”
立冬:我们的人民把这一天视为冬天的开始。冬天,作为结束,意味着一年的田间作业后,要收庄稼了。
小雪:太阳经度240。气温下降,开始下雪,但还不是大雪的季节,所以叫小雪。
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逐渐有雪;北方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天的至日:在冬天的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我们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已经开始进入几个寒冷的日子了。
小寒:小寒过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空气冷的时间长,小寒是指天气冷但还不至于极端。
大寒:太阳经度300。大寒是指极端寒冷的天气。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订立的补充历法,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长期观察和研究的产物,蕴含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有寒暑之间的物候变化,也有气温高低和降雨量的变化。古人通过它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从而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
201165438+10月30日,中国申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的岁差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