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至日节气的简要含义介绍夏季至日节气的含义
夏季至日节气的简称
它指的是我们传统日历中的24个节气之一。夏季的第四个季节是: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小夏和大夏。太阳在黄道上经过90°到105°的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夏季至日。日期大概是每年的6月21或22日到7月7或8日。进入这个季节后,农作物长势旺盛,杂草、病虫害也滋生蔓延迅速,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夏季至日节气含义介绍
炎热的临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至日是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气。在夏季的至日,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代表的意思是酷暑来临,其气候特征是大雨、阴雨天气和高温桑拿。
公元前七世纪,先民用土规测量太阳的影子,确定了夏季至日。《遵宪抄本》记载:“太阳北至,昼长,影短,故称夏至日。往好里说,是极好的。”大致意思是,夏季至日的名称只代表夏季至日这一天的节气,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
在夏季至日的那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接在北回归线上。在北京,白天的时间大约是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几乎是南半球的两倍。是整个夏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一般是6月21-22。
夏季至日过后,白天时间逐渐缩短。天文学家说,夏季至日是太阳的转折点。过了这一天,它就会回去,直接点开始南移。夏季至日过后,北半球的白天时间逐渐减少,同时,夏季至日到来后,夜空的星星也逐渐变成了夏星。古有“夏至日烂,梅雨饭”之说。夏季至日季节是江南李子的黄熟期,也是江淮地区的雨季。这也意味着在夏季至日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作物生长迅速,生理和生态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也有“盛夏至日雨滴值千金”的说法。夏季至日过后,空气对流强烈,雷雨往往在下午到傍晚形成。
俗话说:“冬天的至日饺子,夏天的至日面条”,夏天的至日一天,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那碗“夏天的至日面条”,里面流淌着水。夏季至日面条是汉族的一种习俗,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很流行。潘庆容弼《景帝岁时纪胜》中记载“是家具吃冷面之日,即谓水面也。”有一句民间谚语说“在夏天的至日吃面条会使一天变短”。虽然夏季至日不是夏季最热的时候,但这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季的至日开始改变饮食,以低热量、易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是普通家庭的首选。因此,夏季至日面也被称为“俯冲面”。"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所以饮食要清淡不油腻。要多吃杂粮,不吃热性食物,避免助热。生冷吃水果蔬菜也要适量,不要太多,以免伤脾胃;厚腻之品宜少不宜多,以免热转化为风,刺激疮疡的治疗。
夏天的至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从狭义上讲,这个节气实际上是指太阳在天球上经过90度的时刻,即6月21或22日,比如今年是2021、农历5月12日的星期一。其中,黄道上的90°点也被称为“夏季至日点”。汉字中的“之”,意思是最极端,属于夏季炎热天气的象征性节气。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之后阳光直射的位置南移,白昼变短。天文学规定夏季至日是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夏季至日起源的典故
事实上,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先民就用土规测量太阳的影子,确定了这个节气。据古籍《遵宪手稿》记载:“昼抵北,昼长,影短,故称夏至日。往好里说,是极好的。”在古代,它被称为“夏季节日”和“夏季至日节”,人们通过向神献祭来祈求灾难和繁荣。《李周官纯》记载:“夏至,致地方事。”在周朝,夏季至日祭祀意味着消除流行病、饥荒和饥饿造成的死亡。《史记》、《闭经》说:“夏至日上,以乐舞祀地。”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节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