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农业谚语已经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比如“种稻半年”、“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夏天根白,农民吃一小时”、“稻红如莺,只需供水”等脍炙人口的农业谚语,在明末的《沈氏农书》中就有:“一寸麦不怕水,一寸麦怕水”。“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可以在16世纪初的《方便编图》中找到。“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果”,“六月盖被子,地里无米”等。,均见于天加五行14世纪初;“欲麦则能见三白”“正月三白,天公笑灿烂”,见于8世纪初唐朝的《君主论》一书中。“欲知五谷,观五树”和“暴不如不劳而耕”,见6世纪《齐·姚敏书》。古籍中引用的农业谚语常被冠以“谚云”或“古人云”,说明所引用的农业谚语起源较早,何时有,文献中未必总能找到。至少就我们所知,有些农业谚语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比如浙江农业谚语:“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这在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也看到:“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阵雨不终日,飓风不朝止”,类似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的“风不朝止,阵雨不终日”。因为农业谚语的起源可以不断追溯,我们有理由认为农业谚语的起源与农业的起源是一致的。农业的起源比文字记载要早得多,所以农业谚语的起源一定是在有文字之前。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源于劳动,那么农业谚语确实是区别于歌谣的农业劳动的一个重要分支。民谣和农谚的区别在于,前者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眼于社会关系;而农业谚语则是描述劳动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即以生产为中心。这种区分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农业谚语还可以包含农业生产之外的“立于天下”的经验,除此之外,农业谚语还可以包含农业生产之外的“立于天下”的经验。况且农谚旋律和谐,押韵和谐,形式动人,充满生活气息,很难完全脱离民谣。在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如《诗经》中的《七月》、《福田》、《大田》、《朝臣》等,既歌颂农耕作业,又抒发农民情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谚语逐渐从歌谣中分化出来。与此同时,属于纯生产经验的农业谚语也在不断增加和丰富,成为指导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二、农业谚语在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结晶,对农业生产必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写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