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的历史渊源

北京最有名的是“小长辰”。这种有100多年历史,被认为只有穷人才吃的小吃,起源于宫廷。

清廷有一道菜叫“苏枣肉”。普杰爱新觉罗的妻子朱浩《宫中饮食》介绍,乾隆四十五年(1780),皇帝南巡,住在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氏大厨张东观所做的菜肴,很受乾隆的喜爱。后来张东观随乾隆入宫,知道乾隆爱厚物,就用五花肉和丁香、肉桂、甘草、砂仁、桂皮、肉豆蔻、桂皮等九种香料做了一道肉菜。这九种香料是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节气,配制不同的量。因为张东关是苏州人,用这种调料煮出来的肉汤叫“苏灶汤”,它的肉叫“苏灶肉”。后来传入民间,用面粉烤制用火烹制,成为广受欢迎的风味小吃。卖“苏州产肉”的商贩早上在东华门外摆摊,为进入升平署的官员做早餐。民国以后,什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井泉居,以卖“苏制肉”最为出名。《燕都小吃杂诗》中有一首“苏枣肉”的诗:“苏枣飞仙满志贪,汤里肉放火。就算饕餮之徒说累,一杯油膏满衬衫。”他还指出:“苏的肉制造商使用长条状的脂肪,在非常糟糕的酱料中炖,味道非常浓,并在同一个锅里烧它。买家大多是把肉嵌在火里吃。”

那么“苏枣肉”是怎么演变成卤味火的呢?小长臣的创始人陈兆恩,当时卖的是“苏州产的肉”。旧社会用五花肉煮的“苏州产肉”太贵,一般人吃不上,他就用便宜的猪头代替五花肉,加入更便宜的猪用水煮。没想到撞对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创造了一个世代相传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