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你需要做什么?
拜年是每年习俗的活动之一。新年第一年早上迎新年,拜素食,拜“年神”。“隋”,又名“社稷”、“太岁”,是古代的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60岁时,以60甲子的干部和支部年表为运行周期,有60 * *人。每年都有老神在值班。当年太岁的本分叫“太岁本分”,是一年之主,掌管人间吉凶。
2、开门放鞭炮
春节早上开门,先放鞭炮,称为“开门放鞭炮”。鞭炮声过后,满地都是碎红色,这就是所谓的“满堂红”此时,街上充满了愤怒和欢乐。“开鞭炮”的说法自古就有。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
3、斋戒日
早上拜神,放鞭炮。初一早上,用素食祭拜太岁神,早餐必须吃素,有粉条、腐竹、发菜、蘑菇等。今年该吃的素菜都在早上吃,这样以后就可以吃大鱼大肉了。
4.聚集财富
据说正月初一是扫把生日,所以这一天不能用扫把,否则会扫运破财,招来“扫把星”,造成霉运。如果一定要扫地,一定要从外往里扫。这一天不能往垃圾上泼水,怕破财。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保留在许多地方。大年三十不放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个大桶装废水,免得那天溅到外面。
5.开年(开斋节)
按照传统,除夕辞旧岁,大年初一迎新年,大年初一开斋,大年初二解除斋戒等禁忌,俗称“开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开年的习俗是吃“年夜饭”。这顿饭通常由海藻、莴苣、鱼等制成。,意在赚钱,利路。现代人也把年夜饭放在餐厅。一些城郊村落至今还保留着“放鱼”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蒙住鱼的眼睛,祭神后放入河塘中。
扩展数据:
春节的由来:
“春节”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春天的第一个开始称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天称为“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农时”“便于统计”,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夏历,机关、厂矿、学校、团体实行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然而,大多数人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公历年”,仍然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用公历纪元,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因为第一个农历月的第一天通常是在立春前后,所以第一个农历月的第一天被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然而,在民间,传统的春节是指从腊祭在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祭祀仪式,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传统的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祈求丰收。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中央电视台-春节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