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的传统节日?全部....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初一叫大年,初二叫小年。除夕夜,家家点燃一根圆木,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故事,熬到天亮。在节日期间,我们吃“红曲鱼”以象征财富,我们也吃大锅菜,这被称为组合菜。初三的时候举办了一场“浪舞”,参与者多达万人。此外,还有龙灯、舞狮、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正月三十到初二,三天。任何在外面工作的人必须在三十前回家。除夕夜,大家杀鸡鸭,蒸猪肉,粉精肉,做叉烧。晚餐有八道菜,包括“水煮鸡”和炖全鸡。家家都要熬到半夜,放鞭炮,睡觉。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和第二天,所有的游客都必须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的绿豆和半肥不瘦的肉混合酱制成。男女此时更多的是唱歌,或者打陀螺,跳舞,配球,演戏。
独龙族——居住在云南怒江公山县的独龙族,以10月112之间的第一场雪封地作为一年的开始。因为没有固定时间,由族长决定,一般3到5天。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互相邀请,友好交流,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哈尼族——年年如此,持续两年。一个是十月节,一个是六月节。哈尼族的历法从十月开始,也就是“新年”。在中国新年,人们走亲访友,订婚。“六月节”期间祭祀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卡多人(哈尼族的一支)——云南省新平县的卡多人在农历正月初六庆祝新年。传说古代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御外族侵略,外出作战,临走时留下一句话,他们回国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新的生活。战后,因为路途遥远,他们直到大年初六才回家。家乡人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过年的时候,他们杀猪宰羊,大鼓舞地跳舞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大多以腊月初六为一年的开始。除夕夜,各村要放三炮,吹海螺。然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糯米饭。
乐摩人(白族的称谓)——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碧江县。他们有自己计算节日的方法,春节的日期也不同。比如桃花叫三月,漆树叶子五寸左右叫五月。这样计算的结果是,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被称为三月节,相当于中国的新年。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把阳历的六月称为新年的月份。歌手们轮流给彼此唱歌。如果他们输了,就留下一块包头布,然后到下一年。在中国新年期间的每个晚上,老人和妇女在品尝葡萄酒和食物的同时受到鼓励。青年男女借此机会做爱,寻找自己的恋人。
仡佬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温度较低的地方,植被直到三月和春天才开始发芽。在这繁忙的春耕之际,大家会聚在一起过年,祈求祖先和山神保佑,万事如意,丰收。又因为清明节往往在三月初左右,所以两个节日是一起度过的,所以把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瑶族——农历七月半月节是瑶族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半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很忙,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喇叭声和笑声。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到外面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兴旺发达。
满族——过年临近,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写对联,写祝福。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初十六,每天都是红灯高挂。年夜饭包饺子比较好,注意打褶。煮饺子的时候,有的包着铜钱,吃的人运气好。春节拜两次,大年三十晚上拜一次,告别旧年;新年第一天再拜,迎接新年。春节前会有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也有元宵节。
韩国人——家家贴春联,做各种丰盛的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夜,全家人彻夜不眠,演奏gayageum,吹笛子。在第一天的黎明,人们穿上节日服装向他们的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聚会。几位当选的老人登上木制“观月架”,伴着长鼓、笛子、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夜,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品尝美食,喝葡萄酒,吃年夜饭。年轻人向家人和至亲长辈行礼磕头。午夜时分,人们手持桦树皮盒或铁盒围着马厩转几圈,祈求六畜兴旺。初一,穿着新衣服互相拜年。年轻男女聚在一起集体跳舞。有狩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
赫哲族——除夕夜,大家忙着做年夜饭,剪窗花,贴灯笼。初一,姑娘、女人、孩子穿上绣有云朵的新衣,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用“鱼宴”招待客人。酸辣风味的生鱼,香脆的“炸鱼毛”,三文鱼籽。民间诗人给人们献诗,讲故事。女人玩“摸糊”“扔骨头”。青少年参加滑雪、滑冰、射击草地靶和穿越草地的比赛。
蒙古族吃饺子,放鞭炮,和汉族一样。此外,我们应该在除夕吃“手抓肉”,以示家人团聚。初一凌晨,晚辈给长辈献上“送别酒”。然后青年男女们上马,骑上蒙古包,先给长辈磕头,然后喝酒跳舞,然后男女们趁着这个机会举行赛马。
纳西族——人们在农历正月走亲访友,轮流做客。青壮年男子组织灯会,与其他村竞争。城市和乡村都举行元宵灯会,展示各自的民族故事,如阿牛妹戏谑、老寿星、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凤舞等。
藏族——除夕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着面具载歌载舞,以示辞旧迎新,消灾降福。
彝族——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聚在一起跳“Xi跳过月亮”。在一些村庄,男人在大年初一取水做饭,以此来让女人休息,并对她们一年的辛苦表示慰问。
苗族人——把春节叫做“客家年”,家家杀猪宰羊,烤酒庆祝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还需要唱《春之歌》,歌词大意是:渴望春天,向往春天,珍惜春天,拥抱春天。
白族——白族人在除夕夜开始互相拜祭,互赠礼物。除夕守夜。午夜过后,青年男女争相打水以示勤俭。早上全家人喝浸泡过稻花香的糖水,祝生活甜蜜。大家可能一起游览名胜古迹,或者打龙灯、舞狮、打霸王鞭。
壮族——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壁炉上都会点上一把火,彻夜不熄,称为“迎新火”。民间习俗是包粽子过年。节日期间,我们还将组织各种民族文化和体育活动来庆祝,如唱“采茶”,舞狮,跳钢管舞,打锣,打陀螺,打球和表演地方戏曲。
京族人——大年初一要拿着香烛到井边祭拜,叫“买新水”。第一天的第一天,藏族妇女要在黎明前从河里背“吉祥水”。人们相信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好消息和好运气,可以保持一年的好运气。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进行一场土战,以显示他们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
羌族——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炸面牛犊、羊羔、鸡等祭品,祭拜祖先和神灵。在新年期间,他们应该喝酒,围坐在祭坛前。年纪最大的人唱“开坛”,然后用一根两尺左右长的吸管从左往右吸。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尤其是对长辈和亲戚。在新年的第一天晚上,男女老少聚集在一个大房子里尽情欢乐。一般老年人称这为娱乐聚会,女方先开始跳舞或唱歌,然后不分男女,大家一起跳舞。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拂晓,女人们准备早餐,男人们烧香拜神,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昌盛,拜完神,给长辈敬酒,磕头接受老人的问候。吃完饺子,穿上新衣服,男女近亲聚在一起,由长辈带领,按辈分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妇女们在除夕夜忙着做糍粑,年轻人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春节期间,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