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命理学——卦的起源
易经由64个卦组成,它们反映了不同的事件、情况、现象、特定环境下的人生哲学和自然的运行规律。所以,没有卦这个字,就谈不上易经。那么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呢?知道了就要知道为什么,不然用易经会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效果。
如果要说卦,就要从《周易·系辞》说起,里面提到:
仰望天空,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天空理解为一天,即太阳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天的运行。古人在观察太阳和四季变化时需要仪器。这是经典款手表,看起来是这样的。
古人最早用上面的标准表来推断时间、节气、年运等等。它的原理很简单。下面的板子叫桂,立着的杆子叫表。当太阳照在桌子上时,会在GUI板上产生一个阴影,GUI板上标有刻度,表示阴影的位置。对于我们北半球的中国来说,当太阳移动到南回归线的时候,离我们北半球越来越远,龟板上的影子也会越来越长。影子最长的时候,是冬天至日的日子。我们也称这一天为阴历,反之亦然,它是夏季至日。我们也称之为太阳,如下图所示。
据说当年观测到的天象是在建都的河南安阳。在北纬35.5°左右,科学家知道北回归线的纬度是23.5°,所以在夏季至日时,龟板上仍然会有一个小小的影子。此时∠ BAC = 12。当然,这可能只是后人的一种猜测。
龟兹是龟板的象形字,就像在木板上画一个刻度。
占卜的垂直位置表示桌杆,点是圭板上的投影点,指向一定刻度代表一个节气(上面系一根红绳),这就是占卜。这个词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是焚烧甲骨文以获得吉凶预兆,后引申为各种预测吉凶的活动。即《说文·补补》中记载:
很明显,这些卦是奇夫和卜卜的组合,这就是卦的起源。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但我个人是赞同这个说法的。
那么卦在说什么呢?答案其实就是古人观察到的——二十四节气!前面说过,古人用标准表来推断时间、节气、年运等。当我们设置标准表时,会看到下图,其中月份和节气是根据标准表上表杆投影点的位置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