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宋中的“精”、“清”、“茫”、“初”、“陆”、“晓”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中的“精”、“清”、“孟”、“楚”、“陆”、“萧”宋节气指的是精哲、清明、莽子、初夏、白露(寒露)、肖雪(小寒)的节气。
蛰发生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意味着冬眠土壤中的冬眠生物在冬天开始活动。惊变前后忽冷忽暖,气温和风力变化较大。
4月5日或4日,清明节,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芒种子是在6月6日左右种植的,当时太阳移动到黄经75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已经成熟到可以采集种子了。
夏天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楚”就是结束的意思。到酷暑结束时,天气将会凉爽。由于是秋收,降水非常珍贵。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气温迅速下降,天气凉爽,白露得名“白露”。到了晚上,接近地面的水汽在植被上形成了白露。
寒露10月8日10左右。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带有浓重的寒意,故名“寒露风”。
小雪在165438+10月22日左右。北方冷空气影响增强,气温快速下降,降水中出现雪花。不过此时是初雪阶段,雪量少,次数少。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下雪。
小寒是65438+10月5日左右,气候开始变冷。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