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太阳从零度沿黄经运行到15度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共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初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历代政府颁布的时间准则,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预测寒、暖、雪、雨天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季节变化,用于指导农业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科学揭示天文气象变化规律。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业、物候、民俗完美结合,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季节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对农业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重要的节气如立春、冬季至日和清明也有有趣的民俗,如“咬春”和“徒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