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 lt孟茜笔谈> & gt《沈括》的作者是哪个朝代?

在中国北宋时期,有一位非常博学而卓越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农业和医学;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卓越的战略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学识渊博,擅长写作,精通别人的历法、音乐、医学、占卜等等。晚年撰写的《孟茜笔谈》详细记录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孟茜笔谈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个官僚家庭。其父沈周在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做过地方官。母亲许石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沈括出生于宋仁宗天盛九年(公元1031)。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十四岁在家读完了书。后来跟随父亲到了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建州(今简阳)、中国首都开封。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增长了见识,显示了超人的聪明才智。二十四岁时,他开始了他的仕途。先任海州沭阳县(今江苏省)主簿,后任东海(今江苏省)、宁国(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被任命为扬州都督参军,主管刑事审判。三年后,他被推荐到史静的赵文音乐厅编辑和校对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兼任天象监,负责观测天象和推算历书。接着,沈括担任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出任集贤书院总管。由于职务上的便利,他有机会阅读更多的皇家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1075年被派往辽国进行边界谈判,次年任翰林学士,被任命为第三司使。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重视。他担任过掌管国家财政的最高官员、三个秘书和许多其他重要职位。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贬为官,改称宣州(今安徽宣城)。三年后,为抗西夏,改兖州(今陕西延安)并兼使延路(鹿+右耳刀)。因镇守边疆有功,元丰五年(公元1082)升为龙图阁学士。然而,他很快就被诬陷,并被贬为周俊(今湖北浚县)的应永副大使。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了12年时间编制了《天下郡县图》,特许在汴京亲自呈上。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孟茜公园,安度晚年。

晚年,沈括认真总结了自己在孟茜公园的生活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孟茜笔谈》、《忘志》等著名的科学巨著。宋喆死于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他一生著述数十部,但流传至今的只有《长兴集》和《方剂学》等几部综合性文集。《孟茜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科学活动的总结。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历史、考古、音乐、艺术等600余篇,其中200篇属于科学技术类,记录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见解。

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在沈括主管汴河建设时,沈括还主管领天监司。他在任期间,先后罢免了6名没有文化的旧历法官员,不分出身,破例推荐了精通天文历法计算、出身平民的准南方人魏普进入天师监司,主持修订新历法的重要工作。沈括和魏普之态度严肃,对旧历官依靠演算的历法修订方法十分不满。他们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把测得的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依据。因此,沈括首先对浑仪、浮漏、影表等旧的天文观测仪器进行了研究和改造。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到了宋代,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三圈,盘根错节,使用不便。为此,沈括对浑天仪进行了多次改革。一方面,他取消了小白环,简化了仪器和分工,然后用数学工具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略了月环,月与月的区别仅基于历法的一步”);另一方面,建议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阻挡观察视线。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乐器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后来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元朝的郭守敬创造了一种新的天文仪器——简仪,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它是由几个盛水的容器以台阶的形式组成,每个容器的下侧都有孔,依次从下一个容器滴漏。底部容器没有洞,里面有刻着时间刻度的“箭头”。随着滴水水位的上升,“箭头”慢慢浮起,从露出的刻度上可以读出时间。沈括也改革了破釜酒吧。他把曲桶的铜漏管改成了直颈玉嘴,移到了壶身的下部。这样流水更流畅,壶嘴也结实很多,更耐用。

此外,沈括还制定了测量太阳阴影的标准,改进了测量阴影的方法。

沈括在《论浑仪》、《论浮漏》、《论风景》三篇论文中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仪器改造的原理,阐述了自己的天文观点,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和魏普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和诬陷。在沈括和魏普的坚决斗争下,魏普主持修订的《丰源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完成并颁布。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相对先进的丰源历只实行了18年就被废除了。但沈括并未因此而气馁,晚年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年历”代替原始历法的主张。中国最初的历法都是基于阴阳结合,而“十二气历”是纯阳历。以十二气为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中、吉三个月,月份根据节气确定。立春之日算1月1日,惊蛰之日算2月1日,以此类推。大月亮三十一天,小月亮三十天。大月亮和小月亮交替出现。即使两个小卫星合并,也是一年一次。如果有“两小相加”,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不,一年366天。这样一年中的日子都很整齐,不需要设立闰月,四季都是固定日期。至于月亮的盈亏,与寒气来来去去的季节无关,只要你在历书上注明“新月”和“希望”就可以了。沈括设计的这种历法比较科学,既符合天体实际,又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他预见到自己的想法会受到顽固的守旧派的攻击和责骂,他竭力阻挠,但他坚信“不同的时代会对说话的人有用。”果然,近800年后,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颁布的历法基本原理与沈括的《十二齐历》完全一致。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在月份上其实不如沈括的“十二年历”合理。

为了纪念沈括的功绩,人们将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