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18会破6到5吗?10的千载难逢的金融危机会到来吗?
真正的关键和重点来了。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第一次金融危机是1987-1988,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997-1998,相差10年;第三次金融危机是2007-2008年,相差10年。第四次金融危机是2017—2018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周期说起。
第一,从甲子周期到太阳黑子
世界上最著名的周期律是中国的甲子周期律。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为基础,两两组合形成六十组数据,从甲子丑到任旭癸亥。在60甲子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法体系,四柱八字。中国古代的算命,以四柱八字为基础,将各种天干地支组合定义为吉凶,以此来判断过去,预测未来。
除甲子循环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最早的循环系统之一。这是一个延续了2000多年的气象循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运行节奏,一年分为24个小周期,从立春到大寒。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有一批研究市场周期规律的人,以甲子周期和二十四节气为工具,尤其是后者,曾经在1990年代被很多人顶礼膜拜,只是近几年不太为人所知而已。
我国著名科学家翁文博曾经出版过一本小书《天干地支历法与预测》,用中国的传统历法和节气来预测自然灾害等等。据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和他的地震预测比起来,只是小儿科。据统计,从1982到1992,他预测了60次国内地震,准确率为86.67%,预测了70次国外地震,准确率为82.85%,每次预测误差小于1.0。
他用来做预测的方法在《预测理论基础》一书中有所介绍。在那本书里,他介绍了一些看似高大上的预测理论,如醉酒游荡、翁氏循环、可公度性原理等等,并举例说明了用多元线性方程组预测地震的数学模型,等等。例如:
X1+X4=X3+X2
X1+X5=X6+X2
X3+X4=X5+X2
X2+X4=X3+X5
似乎这些公式都很深奥。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破解那些所谓的数学模型,我们很容易发现,它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因为公式可以分解为:
X4-X3=X2-X1
X5-X2=X6-X1
X4-X2=X5-X3
X4-X3=X5-X2
你看得懂吗?第一条线表示第三个事件(地震)和第四个事件之间的时间等于第一个事件和第二个事件之间的时间。简单来说,前两次地震间隔380天,后两次地震间隔刚好375天。认为某地同震级地震存在380天左右的周期。因此,最近一次地震延续到未来380天,可能会发生另一次地震。
如果是这样的话,它的地震预测模型本质上就是找出历史上两次地震的时间间隔,然后从最近一次地震的时间进行外推。根据可公度原则,找出发生概率最大的时间,标记为预测时间。这个时期可以命名为“测量时期”。
测量周期有意义吗?如果仔细观察那些地震预报的案例,会发现我国地震预报的平均定位误差是399公里,国外是692公里。是否可以说,一次地震的预测,在中国的场地上,偏差400公里,其实就是一次准确的预测?
事实上,如果以多元线性方程为基准来预测股市,可以得到无数潜在的预测结果,还可以用所谓的可公度性来猜测哪个周期实现的概率最大。但是经过大量复杂的工作,我们会发现,未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成为市场的转折点。这样,所谓的精度几乎都是主观做出的,其实际值几乎等于0。
曾经国内有技术人员派专家研究太阳黑子的周期律,似乎可以解释史玉柱的疑惑:因为太阳黑子的活跃期大约是10年。有人会认为人类的活动会受到太阳黑子爆发周期的影响,所以每1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金融危机。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解释1254-1400年间英国谷物收成的变化时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恰好存在11.1年的周期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非常吻合。他的解释是,太阳黑子爆发会促进光照,刺激作物生长。然而几年后,科学家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不是11.1年,而是10.45年。于是,杰文斯又计算了一遍数据。结果他说他很惊讶的发现作物周期确实是10.45年而不是11.1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后的英国作物报告与他对这一周期的计算不一致。因此,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太阳黑子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农作物变化,间接影响了英国。然后,他的结论被经济学家嘲笑,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但是,可笑的是,中国还有很多人把太阳黑子当成预测未来的机械教条!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所以秉持固定周期性规律的人和杰文斯的结论几乎是一样的。他们都想用想象的循环来解释事情,最终都无法自圆其说。
第二,虚张声势的经济周期
事实上,在亚当·斯密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经济周期。当时的银行家桑顿注意到英格兰每五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比如1702,1705,1711,1715,65438+。在他观察到的18经济危机中,经济呈螺旋式上升。
拉斯·特威德在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中记录了更多的经济危机案例。比如美国,1816年出现重大经济危机,之后是1826,1837,1847,1857,1866。如果按时间序列来算,1895年有一次衰退,1907年又有一次衰退,1914年又有一次衰退。最严重的危机是1928,然后...让我们看看是否有显著的10。
事实上,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斯在1862年出版的《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与时期》一书中,已经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9 ~ 10年的周期性波动的结论。这就是“朱格拉循环”。这是一个中等长度的时期,所以称之为中期。
随后,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出版了专著《经济周期》,这是经济周期第一次进入经济理论的殿堂。米切尔的定义是:经济周期是工商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波动的现象。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扩张阶段、总体衰退阶段、收缩阶段和复苏阶段。最重要的是,它得出经济周期序列是不确定的,周期持续时间是1-10或12。此外,它们不应该再细分为更短的时期——与朱格拉斯相比,米切尔是现实的,他将时期放宽到从1到12的任何可能的时间网格,而不是十年的时期。
虽然米切尔说周期无法细分,但这并不影响其他经济学家的努力。努力研究循环的人有了许多新发现。比如德国科学家基钦发现了40个月的周期(3年以上),而苏联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发现了20年的周期。据说当时有人认为房地产存在18年的周期,与库兹涅茨周期“非常接近”。
1910年,一个18岁的俄罗斯学生提出了一个更长的乐队。14之后,他的80页研究报告出来了,提出的新周期平均长度为53.3年。这个学生的名字叫Kondrajeev,1926,他说他所设想的循环已经接近新的高潮。
他可能没有想到,90年后,中国股市和期货的很多投资者都在拿着他的论文研究这个53.3年的周期。根据周期预测,商品似乎在走下坡路。众所周知,这种所谓的康德拉杰夫周期,只是他对人类历史100多年观察的结果,而且主要是早期资本主义的特征。
康周期之所以叫长周期,是因为它持续了50多年。事实上,中国人有一个更早的长周期理论,即每一个国王都会在500年内繁荣昌盛。中国人计算很简单。从周朝到秦汉、唐宋、明清,每500年左右总有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如果测量周期可以由无数个不同的周期推导出来,所以不可靠,那么这个所谓的几十个月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固定周期可靠吗?简单的推断告诉我们:完全不靠谱!
问题主要在于样本检验的范围和误差容许范围。康德周期只通过了三四个历史周期的考验。怎么能称之为铁律?资本主义兴起不过二三百年。不同时期的规律如何反复?至于所谓的10年的朱格兰周期,看似很准确,其实也存在一个误差问题:假设所谓的10年前后三年是允许误差的,那么横向和纵向的跨度就是六年。10年的周期应该允许6年的误差。这还是规矩吗?
所以无论是固定周期还是浮动周期,都只是人们研究经济或商品现象时的偶然发现。即使这个循环重复几次,也只能认为是巧合——除非我们能找到循环背后的逻辑。
比如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就反映了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反复观察验证的。在允许的测量误差范围内,周期律一次又一次的出现,让我们可以肯定,在每一个周期,事情必然会发生。比如中国的歌谣:立春太阳转,河边雨,乌鸦叫,春分地干;初冬的十月,雪域封冻,雪河封冻,船无法走上冬季的至日。等一下。但是这种观察也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化。北方的观测结果和南方完全不一样。
除了这个可以用物理解释的周期律,其他所有与人类行为相关的循环永远不可能有固定的周期。浮动周期肯定不是通过技术测算得到的。我们必须拨开循环的迷雾,找到其背后的逻辑。
第三,经济周期的逻辑
1909年,美国人罗杰·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货币积累的商业晴雨表》。他认为过度投资和增加货币供应会导致负面反应。他给出的标准十阶段经济周期模型是:
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价下跌;4、商品价格下跌;5.房产价格下跌;
6、货币理论被还原;7.债券价格上涨;8.股价上涨;9.商品价格上涨;10,房地产价格上涨。
房地产价格上涨后进入第一阶段,于是周期规律就产生了。80年后,日本经济进入所谓的泡沫期。在最后阶段,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继续上涨。因此,当局大幅提高利率,导致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首先下跌。可惜这种下跌只有一次机会。日本经济看不到任何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30年来从未繁荣过。
显然,在巴布森的周期表中,核心是利率的变化,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实际上会影响利率的变化。因此,费希尔稍后会明确指出,经济周期的关键在于银行信贷,因为现代银行可以创造货币。
费希尔在讨论经济周期时指出,货币会增加生产,生产的增加会促进消费。但“萨伊定律不是永动机”(意思是供给不会永远自动产生需求),供给增长产生的额外收入会被储存起来,于是部分资金不再进入投资环节,生产和消费会下降,大家会进一步降低负债率,生产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因此,经济危机就会发生。
但是,费雪的论点只在硬通货时代才产生,在硬通货时代,货币可以储存(几乎是隐藏的),不再进入流通,这将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纸币时代,尤其是信用货币时代,几乎所有的钱都在银行,货币所谓的储存功能几乎消失。此时,决定银行信贷增减的是央行的政策——结论令人印象深刻:经济周期是否发生,取决于央行货币政策是否从紧。如果进一步发展,就是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周期,是央行创造的。
那么,如果央行主动调整节奏,周期是否应该修正?比如拉长周期,还是缩短周期?因为缩短周期对经济和口碑都不利,央行唯一的选择就变成了拉长周期。
因此,只要中央银行能够认真研究和总结经验,理论上完全有可能消除经济中的周期性变化。但如果央行不吸取教训,周期可能会反复出现,甚至在极端情况下,类似日本只有下降趋势没有上升,所以不是周期。
事实上,美联储的进取能力极强。在经历了1929-1933的大萧条之后,美国近90年来从未出现过同级别的萧条。甚至阶段性衰退也没有明显发生。股市方面,在1981之后的36年里,美国股市只在2001和2008年出现过两次明显的深度回调——注意,在2001的调整之前,美国股市近70年(1987)没有出现大的调整。2001的调整之后,仅仅过了五六年,股市再创新高,但2008年,又出现了新的大幅调整——这种不可预测的周期是以前从未遇到过的。
自2009年以来,美国股市连续八年上涨,并创下历史新高。这时候很多人开始担心2018可能会重现十年周期。会不会是美联储太健忘了?会不会是市场所有参与者都警惕的周期真的会出现?
先不要妄下结论。让我们回到硬通货时代,或者信用货币时代之前。当时的货币是用金银锚定的,或者说纸币是有形的,这就使它具有了贮藏(隐藏)的功能。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1,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景气明显,社会欣欣向荣;
2.富人赚钱多,穷人赚钱少;
3.钱转给富人,富人储钱;
4.穷人钱少,消费少;
5.消费的减少导致生产的减少;
6.经济衰退;
7.重复第一步。
所以,在非信用货币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恶性循环是没有出路的:一旦经济好转,就会出现两极分化,钱向富人集中,穷人的钱少了,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因此,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出现。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初期经济危机频发。其核心是货币不断集中和分散的结果。
同样,从上述理论中,我们也可以解释中国改朝换代的原因。所谓500年王者会昌盛,必然导致世界经济繁荣后的混乱。经济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集中和分散。
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储存(隐藏功能)消失后,经济周期的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周期将越来越取决于央行而不是经济本身。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还死抱着缺点不放,刻舟求剑,做什么经济周期预测,都难免墨守成规,惹人发笑。
第四,商品的周期性
央行会学,老百姓也一定会学。这注定要改变商品的循环规律。
我们以山东大蒜为例。2004-2006年,大蒜价格持续上涨,山东大蒜出口增加,农民利润增加,产量增加。由此,2006年大蒜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几乎可以肯定,2007年大蒜将供大于求,价格会下跌。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来推断一下,大蒜的下一个上涨周期是什么时候?
一个判断是,如果2007年价格暴跌,2008年种植户减少,2008年价格暴涨。
另一个判断是:2007年价格暴跌,很多人预测2008年价格暴涨,导致2008年种植持续增加,供应不减。因此,价格在2008年继续下跌,并将在2009年反弹。
真相是什么?2007年大蒜价格下跌,但没有多少蒜农减产,导致2008年价格暴跌。结果2006年高峰时2-3元的大蒜价格,到了2008年已经跌到只有0.18元。2009年初甚至跌到了0.07元的价位。结果到了2009年,物极必反,大蒜价格一路飙升,从不到0.1元涨到4元多,现货价格最多上涨了40多倍。
现在回头看,2004-2006年是上升周期,2006-2008年是下降周期,2009年是上升周期。这样算下来,是不是五年一个周期?如果2006年的价格是阶段性高点,那么下一个高点是否应该出现在2011?
事实并非如此。2006年4月出现高点后,下一个高点出现在2011 11。下一轮的高点呢?2065438+2006年4月确实是高点,11.4元。但2017年6月出现14.6元新高,2017年5月最高点接近16元。假设2017年5月的高点是历史性的(因为2017年7月最新价格只比7元多),上一轮的周期是5年,下一轮是5年半,再下一轮是5年半。那么,下一轮高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与其猜测高点的位置,不如研究为什么这个周期被拉长了。根本原因是蒜农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会进步。他们掌握信息后,就会有游戏。有人增加品种,有人减少品种,就会导致商品价格周期的波动:有时周期延长,有时周期缩短。
一个小小的蒜头就装满了这么多游戏,周期都不确定,更别说其他商品了。比如糖以前有个3年+3年的周期,但这几年周期明显平滑了。再比如9月份有明显的高价规律,但随着近年来冷藏技术的发展,9月份的价格已经逐渐不再是全年的最高价。再比如,螺纹钢每吨利润以前从未超过1000元,但今年超过1000元后,价格强势不降反升,等等。
没有固定的周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时代,周期可能是相对固定的,一旦信息畅通或者产业形态发生变化,价格周期不仅会被拉长,甚至会被完全抹平。例如,中国的鸡蛋价格有一个显著的4年周期(两年上涨两年下跌)。但在2004年9月达到高点,2006年5月达到低点后,周期律明显开始失去作用。2007年6月和2008年9月先后达到阶段性高点,基本没有大的回调。9月2011再次达到高点后,5月2012突然下跌20%,随后触底反弹。此时上升周期在五年以上,而下降周期不到一年。随后,价格持续上涨至2014年9月最高点,上涨周期超过两年。但从那时候到现在,价格跌了近三年还没见底——相比之前,上涨周期3-5年,下跌周期可达三年以上。
不仅如此,美国在1874开始有了鸡蛋期货,随后出现了震荡行情,鸡蛋期货也成为了美国农产品的明星交易品种。但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销售模式的改变,鸡蛋价格逐渐被寡头控制。到1982,由于波动不大,鸡蛋期货实际上被退市,不再交易——曾经波澜壮阔的多空行情现在已经被拉成了一条直线,谁敢说还会有下一个周期?
所以,我们在研究商品的周期律时,也要摒弃固定的周期节奏,甚至是浮动的周期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商品的内在规律性,找出周期性波动的内在逻辑,并据此做出判断——没有一个周期是固定的。
动词 (verb的缩写)2018:崩溃还是衰落?
鸡蛋、大蒜等农产品的价格周期可以拉长甚至平滑,经济周期也可以拉长或者平滑。此时谈什么周期会太幼稚?
在经济领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的循环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政策的放松和收缩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掌握规律,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必然可以消除或大大延长经济周期。
放松与繁荣密切相关,紧缩与萧条密切相关。过度通货紧缩导致经济危机的情况是这样循环的:
经济萧条-放松银根-刺激需求-扩大投资-物价上涨-企业盈利-产能扩张-经济过热-增加供给-紧缩银根-减少投资-抑制需求-物价下跌-企业亏损-经济萧条。
我们可以看到,核心链条在于货币政策的松紧。而这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另一条路径来消除这种周期性波动:
经济萧条-货币宽松-引导投资和扩大需求-产能扩张,物价上涨-经济过热-宽松货币定向生产环节-扩大产能满足需求-供需动态平衡-维持景气-动态调整供需-维持景气。
看前后两个序列,经济衰退的时候,选择是一样的,都要放松银根。在经济过热时期,原来的模式是直接收紧银根,导致利率上升。但在新的模式中,定向宽松被用来满足生产,从而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从而消除了原有的下降周期。
对于货币当局来说,有一点必须明确:有些风险是防范的,没有风险或风险很小,因为担心风险,防范措施过多,反而导致风险。比如一个正常生产的企业,资产优良,投入厂房设备的钱多,产品卖得好。但是银行采取了太多的措施来防范风险,抽走了它的贷款,导致它的资金周转,无法有效地进行生产,不得不低价甚至亏本处理库存,于是风险就出现了。
对政府当局来说,有一点必须明确:预期是会传染的。如果央行收紧银根,导致未来货币政策整体收紧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市场需求突然消失了!比如1928-1933大萧条时期,住宅建设下降了95%,这是可以理解的!美国耐用消费品最大降幅为69.8%,也可以理解为富人和穷人都减少了耐用品的消费。但是非耐用品(日用品)呢?跌幅高达52.2%。这意味着许多美国人甚至比以前吃得更少了!
因此,货币和政府当局应该不断向市场传递积极的预期,而不是可怕的消极预期。他们应该做的是通过调整实现供求的动态平衡,从而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怎么做?如果供大于求,我们应该扩大需求而不是抑制供给;如果需求大于供给,我们应该扩大供给而不是抑制需求。抑制需求或供给容易导致通货紧缩甚至经济危机,而引导社会货币和额外货币投资于供给和需求中较少的一端,可以在保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
比如房地产市场,如果房价上涨,引导开发商多建房(增加土地供应和住房贷款),如果房价下跌,引导购房者多买房(降低房贷比例和利率,扩大购房人数),从而实现房地产供求的动态平衡,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最终实现家家住上好房子,社会财富充裕的幸福景象。
现在的问题是:大众在进步,央行在进步,政府监管也在进步。那么,请做出判断。大家期待的2018大崩盘或者大萧条会发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