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的桃花和木江歌

大林寺的桃花

白居易

四月的世界,花儿已经枯萎,古老寺庙里的桃花刚刚盛开。

长恨春归无处,不知向它求助。

做出赞赏的评论

庐山香炉峰之上的大林寺,向来人迹罕至。笔者偶尔游到这里,有了新的发现和感悟。诗中说四月,山下花已落(所谓“人间”),而山上桃花才刚刚开,几乎隔了一个节气。观察很细致。但诗人想说明的真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吗?如果允许大胆猜测,这座山是在暗示人间和世界,否则为何“大林寺”桃花?因此,诗人的情感应该包含他对生活世界的一些感受。《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应对照此诗读之:“余与河南元吉徐、钟、南阳智、余、安定梁、张特、托林寺萨满法眼、智满、石坚、李辩、刀剑、、高云、西辞、沈默、云高。森林很远,人迹罕至。在寺庙周围,有许多清晰而苍白的竹子,短小而松散的竹子。庙里只有木屋,它的和尚都是海东人。山高又深,季节从不迟。所以夏梦的月份就像二月的一天,梨子和桃子开始开花,草仍然很短。人物的气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来乍到,你突然意识到,如果你不创造一个世界。因为口号绝句。然后我环顾了一下屋墙,看到了小郎中村、卫郎中洪建、李不缺伯的名字。因为与许骥的感叹,他说:此地乃匡庐之首。从驿道到山门,没有半个档期。萧、魏、李友二十年过去了,还没有接班人。嗯,名利的吸引力也是!石原与12年4月9日乐天序。”这很有助于理解白居易写诗时的心情。

白居易《木江颂》赏析

木江音白居易

一轮夕阳渐渐沉入河中,半江绿半绿。

最可爱的是九月初九,明亮的珍珠朗朗的新月形状像一个弓。

诗的大意是:傍晚,太阳与水平线对齐,把河的一半染成绿色,另一半染成红色。深秋的夜晚,树叶上点缀着晶莹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新月弯得像弓一样。

欣赏1

《木江颂》是白居易的“杂诗”之一。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首一首地吟诵一件事,一首一首地唱出内心真实自然的感受。

诗人选择了两组从红日西沉到新月升起这段时间的景物来描写。前两句写夕阳下的河。“一轮夕阳在水中蔓延”,夕阳照在河面上,但说的是“蔓延”,而不是“拍照”。这是因为《夕阳》贴近地平线,几乎触地,真的像是“铺”在河上,非常生动;这个“店”字也显得温柔,写着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悠闲的感觉。“半江萧萧,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河水缓缓流动,河面上皱着细小的涟漪。接收更多光的部分显示“红色”;哪里光线少,哪里就有深蓝色。诗人把握住了河面上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黄昏的河水波光粼粼,在夕阳下光色瞬息万变的景象。诗人陶醉了,把自己的快乐放在了风景的描写中。

最后两句写的是新月升起的夜景。诗人徘徊着,直到初月升起,清凉的露珠落下,更好的境界出现在眼前。诗人俯身看了看:呵呵,河边的草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绿草上的露珠看起来像镶嵌在里面的珍珠!用“真珍珠”的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也写出了露珠在新月的光辉下闪耀的光泽。再抬头:一弯新月升起,真像在蓝天上挂了一张精致的弓!诗人把天上地下的两个场景浓缩成一首诗——“露如真珠,月如弓”。从那弯如弓的月牙儿,作者想起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而出对它可爱的赞美,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感情推向高潮,在诗歌中引起波澜。

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这两个视觉意象的描写,创造出了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啊!用如此新颖巧妙的比喻,对自然进行细致的描绘和上色,令人叹为观止。描写夕阳河与赞美月露之间似乎缺乏时间联系,但九月初三的夜晚无形中连接了时间,上面与黄昏相连,下面与露珠月亮相连,意味着诗人从黄昏一直欣赏到月亮露出来,其中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喜悦和热爱。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长庆二年(822)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作。当时政事黑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尝到了做官的滋味,要求驻外。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离开宫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巡演中看到的都是随便唱的,风格清新自然,看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张延吉)

欣赏II

“世界是清澈的”的美学发现——白居易《木江颂》赏析

这首山水诗写于唐长青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被中书舍人任命为杭州刺史,途经襄阳、汉口,十月一日抵抗。这首诗被认为是杭州之行。

全诗的妙就妙在拍了两张大自然的美图,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一个是落日晚霞倒映江面的绚烂景象,一个是月牙升起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人各有各的美景,一起读书更是美妙。正是因为它们表现出一种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才暗暗指出诗人来访时间和兴趣的长短。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物感染和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解放心境和个性,使整首诗成为诗人在特定情境下审美心理作用的艺术载体。

"夕阳在水中蔓延。"说“店”比说“照”更形象准确“夕阳”不仅照在了河上,而且余晖把整个天空都染红了,火红的夕阳落在了宁静的河面上,蔓延开来。在夕阳的热情护航下,晚霞融入江面,半隐半现的美景,是那样的迷人。明代杨慎的《胜安外集》曾引用白居易的其他诗句,如“两边灰,中间飒飒”;“沙头雨染草,水面风驱浪”,可见诗人往往喜欢用“沙沙”二字来形容水波的蓝色。他的《盛安诗话》是这样评价这首诗的:“诗中韵味十足,说夕阳西下,半江之蓝似萧萧色,红日映半江。可以说工作就是一幅画。“这奇妙的景色,金波粼粼,青翠飒飒,瞬息万变,正如《唐宋诗词》诗中所评价的,“是秋江的一幅彩图”。

宗白华先生说:“意境不是单一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深层次的创造。”(中国意境的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上三山晚望京镇》中,关于春江落日景色的名句:“夏宇散成壮丽,澄江静如练”,纯粹是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想(钟嵘《诗》)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描述了日落时分的一个浓缩的瞬间,像是河边的一个淡淡的素描;那么,白居易的“一缕斜阳洒在水中,半江萧萧半江红”,就是盛唐以来的文学思潮,即“求象,放心于境,知神于物,得自心”(在王昌龄,见《唐寅骗术》卷二)。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意境是由审美凝聚而成的。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在时空中运动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幅壮丽的水彩画,就像彩色电影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一个长镜头的流逝,我们的审美意识迅速转移到长短镜头结合所动摇的“露如真珠,月如弓”。

黑格尔说:“诗歌并不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个空间和某个情节中的某个瞬间,这就使它有可能根据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和它在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来表现。”(《美学》第三卷第六页)其中以“九月穷三更”这首诗作为内心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美感,使得“半江响半江红”和“露如真珠,月如弓”两个镜头系统,创造出一个动态的艺术整体。爱森斯坦说:“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立面不是两个数的和,而更像是两个数的乘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艺术风格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其艺术意蕴会更加醇厚、丰富、立体,往往带给人一种模糊而复杂的混合情感。你看,当斜阳倒映,夕阳中蔓延的沙沙河水不可预测地消失在诗人的视野中,另一个美丽而宁静的蒙太奇镜头被轻轻晃动,在诗人面前舒展开来。抬头望去,弯弯的月牙儿悬挂着,漂浮在辽阔的蓝天上;往下看,晶莹的露珠凝结着,闪耀在河边的花草上。真的是“一颗春天里的珍珠,一幅墙上的画,一句话,都脱离了正常的环境。”诗人忍不住脱口而出他的赞美:“多么可爱的夜晚!”这是惊奇和陶醉。诗人那种无与伦比的喜悦和淡淡的意境,对超然物外的向往和恬静的意趣,都来得干净却又十分含蓄,让人琢磨不尽,领悟不尽。在这里,我们可以见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美:“一种更专属的宇宙意识,一种更深邃、更宽敞、更宁静的境界。面对神奇的永恒,作者只有惊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似乎是一个更神秘更优雅更正直的微笑。他更加困惑,但他很满意。(宫体诗救赎)不是吗?我们今天读到这样一首诗,不禁产生一种神话般的遐想:神秘的蓝天上的月牙儿,真的是天上飞的那些小天使吗?小仙女开的明弓,那些露珠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向大地的小球吗?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境界。

作为白居易对“人间清景”的审美发现,《木江颂》将永远保持其美妙的艺术生命力。这首诗将永远启迪和唤醒我们去关注自己审美心理功能的创造。“九月初三夜”的生活可以穷到什么程度?!但是,只要你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大自然,就会觉得大自然是那么深情,抚慰你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温暖和光明,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满足。这是人性的升华和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