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烟火”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时还没有这个词,只好拆开来理解。
首先我们确定“烟与花”这个词其实是“三月”的定语,花很好理解。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所以李白“故人西留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诗的含义并不复杂,就是孟浩然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告别黄鹤楼,去了扬州。
关键是为什么“烟”字可以用来形容三月的春天。
说它是柳絮的“烟柳”一直是主流。烟是烟柳,也就是柳如烟。三四月是柳絮满天飞的季节。烟柳指柳絮如烟的柳林,也指柳林和柳树。
那么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孟浩然在这个柳絮花的三月,告别了黄鹤楼,去了扬州。
情况挺漂亮的,解说也很流畅。
但是我个人有疑问。
“烟柳”与“烟火”并无必然联系,“烟柳”一词最早出现在张的一首《春游歌》中:
烟柳轻飞,风榆落小钱。
孟梦李、罗琦在秋千上比赛。
大概与张同年,韩愈也写了其中一首诗《初春是水部张十八员》:
大道上方的天空中有许多丝,它像黄油一样细腻湿润,远眺的草地依稀相连,但在近看却显得稀疏。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于绿柳的晚春。
从这两首诗来看,“烟柳”并不是指柳絮如烟的柳林,否则“烟柳轻飞”这句话就是一个极其失败的重复。满天飞舞的柳树,正随着柔柔的柳絮翩翩起舞?没道理。
再往前,南北朝最著名的才女谢道韫,拍出了一鸣惊人的《咏柳》,把漫天的雪花比作柳絮:“雪是什么样子的(谢安)?若柳絮非因风。”结合我们平时看到漫天飞舞的柳絮的场景,几千年来都没有改变。柳絮像飞雪,一点也不像青烟、白烟甚至烟的形状。
张和韩愈说的“烟柳”是什么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指的是柳叶微微生长,或者是淡黄色而不是绿色的时候,看起来就像一缕轻烟遮住了树冠,所以就出名了。就是那半黄半绿的柳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有点像农家的炊烟。
这样,张和韩愈的诗才有意义。毕竟韩愈的诗前面写的是“天如细雨酥”,京城不可能雨后都是柳絮。不过,城市里到处都是新绿的花朵(韦庄的《刘余枣》),雨后真的很值得夸耀。
“柳如烟”一词最早出现于晚唐文的《水帘中菩萨李曼枕》;
一个美丽的女人,睡在精致的水晶窗帘枕头上,睡在上面的女人做什么?思念相思,房间不冷不热,香炉熏香,连绣鸳鸯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是梦不到的。
河边的长而柔软的柳枝,刚刚发芽,看上去朦胧的,像笼罩在一片薄雾中。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大雁飞了,天上的月亮也消失了。
而温庭筠的第一首词,就是写一个闺中女子梦中的缠绵思念。自然,《河上的柳如烟》没有问题。雾气蒙蒙,刘穗丰置身,产生飘烟的感觉,别说是在梦里,但写得很美。但是,这与之前的《烟柳》毫无共同之处。
即使韩愈和张的“烟柳”一词指的是嫩叶初绽的杨柳,也与李白的这首诗无关。
因为韩和张都是中唐人,都是在李白死后七八年出生的。从“烟柳”的出现到用“烟”来指代柳,必然是在“烟柳”成为固定意象并被大多数诗人认可后,才有可能用意象中的一个词来指代这个意象。
李白当时大概还没有“烟柳”的写法。即使他很有文采地创造了这种形象,也不可能用一个新形象中描述形式的词语来指代描述对象。他要写柳花,只能写“柳花三月下扬州”,或者把当时成熟的“柳”中的“柳”换成“杨”,以求找到音韵的平衡,而不用“烟”字,使人不明所以,产生误解。
即使在今天,也不会有人用“烟”来指代“烟柳”,这是不正确的。
虽然很美,但只是我们今天看起来很美,因为我们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甚至默认了烟花有烟花的灿烂之美。
可能和《烟柳》没什么关系吧。那时候“烟”应该不是“柳”的意思。
很有可能,就像“花”一样,花是花,烟是烟,做饭的烟。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是个繁华之地,自然是人口密集,鸟语花香。或者说它们与黄鹤楼不同,那里百花齐放,到处都是人。
孟浩然告别黄鹤楼,将在游人如织、百花齐放的三月去扬州。
你看,这可能是三月烟花最无聊的解释,但也可能是真相。
不过,这也是我个人的推测。可能“烟”指“烟柳”“烟柳”指春天的说法已经存在很久了,后来就变了,不再用“烟”来指春天了。
但无论如何,我不认同“烟柳”是披着柳絮的柳,太牵强。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诗在我们心中的美好和地位。
一首诗离开了诗人本人,离开了朝代,文字有了新的含义,有了附加的意象,却依然激起了我们的情感,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故人频频向我招手,告别黄鹤楼,在这柳絮缭绕、鸟语花香的美丽春天去扬州旅游。
朋友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到长江的第一线,奔向远方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