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没有记载于迅的死因。他的死和曹操有什么关系?背后有什么秘密?
《三国志·于迅传》:太祖大军抵汝虚,留在寿春养病忧,终年50岁。
《后汉书·于迅传》:到汝州时,病在寿春。有人喂我吃东西,但我的视力是空的,所以我喝了药就死了。五十岁的时候。倒影说于迅是病死的。当时曹操率军到濡须,于迅随军,因病留在寿春。后来,他死于抑郁症。“忧”是指他因为某件事抑郁而死,加上前面那句“因病留在寿春”,就是说于迅是因病抑郁而死的。
《后汉书》还说,曹操率军到濡须,随军,后因病留在寿春。不同的是后面的剧情。据说曹操送了于迅一箱食物。于迅打开后,发现里面是空的,于是于迅服毒自杀,于迅死时年仅50岁。
有几个问题:
1.根据反思,于迅为什么抑郁?
2.据后汉记载,曹操为什么要送一个空饭盒给于迅,而于迅服毒自杀?
让我们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边,看看于迅的一生。于迅,颍川荀子人。据说他家是荀子的后代,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大家庭。于迅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家庭也充满了人才。于迅的八叔公因才华出众被称为八龙,而于迅本人也因才华出众被称为王佐之才。
东汉末年乱世之后,于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人民从他的家乡颍川县迁到北方的冀州。因为于迅认为自己的家乡在天下,将来肯定会受到战乱的迫害,不如趁早搬迁,于是于迅带着自己的人去冀州投靠袁绍,因为于迅有个投靠袁绍的兄弟,袁绍自己也算半个同乡。两人都是禹州人,一个是颍州县人,一个是汝南县人。
应该指出的是,于迅带着他的家人去投靠袁绍。他并不孤单。他代表他的整个家庭。另一方面,于迅在乱世中最关心他的家庭。
然而,在与袁绍相处后,于迅发现袁绍并不是他理想的忠诚对象,于是于迅离开了袁绍,投靠了曹操。今年是191。当时曹操只是东郡太守,隶属袁绍,于迅没有投靠袁绍,而是投靠了实力较弱的曹操。为什么?
很简单,于迅是个有眼光的人,他追求成功,于迅认为袁绍的水平不可能成功,于迅的战略眼光很强,看人也很准,另外,于迅是忠于汉朝的,他投靠曹操,是因为曹操做了几件事:
首先,当曹操在洛阳北部担任尉时,他依法行事,杀死了非法的米兔,他是汉灵帝最重要的太监简朔的叔叔。这说明曹操不仅秉公执法,而且不畏强权。即使是深得皇帝宠信的宦官,曹操也依法办事,可见曹操是一个正直的人。
二是曹操担任谈判代表时,为权倾一时而死的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平反。窦武和陈蕃因为密谋杀害宦官失败,被一名官员杀害。他们受到士大夫集团的尊重。由于宦官在汉高祖和汉高祖时期劝皇帝实行党同伐异,被禁止参政,所以宦官受到士大夫集团的痛恨。曹操敢于为窦武和陈蕃说话,说明曹操是个正义之士。
第三,曹操参加讨伐董卓时,以袁绍为盟友的关东联军踌躇不前,保存了实力。只有曹操和孙坚率领自己的军队才敢攻打董卓。曹操虽然在董卓手下被徐荣全军覆没,但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见曹操是一个爱国之士。
至少在公元191之前,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正直、正义、爱国的人,所以于迅投靠了曹操。一般来说,志趣相投的人能够达到和谐,说明于迅本人就是一个正直、正义、爱国的人。于迅投靠曹操后,曹操直接称赞于迅是他的“张亮”。
当然,于迅投靠曹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曹操杰出的能力。对于像于迅这样的专家来说,他更愿意投靠具有非凡能力、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曹操无疑就是这样的人,袁绍显然做不到。从那以后,于迅一直跟着曹操打天下。曹操基础差,实力弱,与此无关,可以靠能力弥补。
公元196年,曹操听从毛杰和于迅的建议,把皇帝刘协迎到离于迅故里很近的禹州颍川县许昌县。从此,于迅成为东汉末年的官员,于迅代为处理政务,但更重要的是,他在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和权臣曹操之间建立了沟通渠道。
起初,曹操虽然对汉献帝表示欢迎,但并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样,把自己当成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臣。相反,曹操一开始真的把自己当成皇帝的下属,对汉献帝毕恭毕敬,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随着曹操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实力,一步步消灭各自为政的诸侯,当他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他开始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了,但是曹操并没有像董卓和曹操那样看待它。
于迅是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桥梁。一般曹操很少遇到汉献帝。除非有重大事件和重要远征,曹操一开始要么出去打仗,要么回老家。后来打下邺城后,曹操干脆以邺城为大本营,很少去许昌见皇帝。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交流是通过于迅进行的。
一方面,曹操的野心开始膨胀,因为他的贡献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汉献帝作为皇帝,也想领导自己的政府。不管衣服上的圣旨事件是否真的存在,汉献帝在面对曹操日益强大的实力时,肯定是有所畏惧的,而夹在中间的于迅,更是难以做人和拿捏。
如果于迅在政治上求助于曹操,汉献帝会有意见,这也违背了于迅的理想。如果于迅在政治上向汉献帝求助,曹操又会有意见了。毕竟于迅最初跟随曹操,为曹操的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于迅和曹操之间的第一次分歧发生在公元204年。这一年,曹操攻占了邺城。有人劝曹操沿袭古制,恢复古九州的行政制度。东汉是十三个州的行政区域。当时曹操的官职是一个普通的冀州牧。如果改成古代的制度,曹操的冀州牧署可以管理更大范围的土地,但是于迅反对。于迅对曹操说:
如果你模仿古代的制度,就会导致人民的不安。如果有意外,世界上的事情就难办了。你应该先平定河北,恢复东汉的都城,然后入侵南方,指责他们不纳贡。天下平定了,才能谈古制,这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从心理上来说,曹操正处于事业和野心上升期。虽然曹操最终听从了于迅的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愿意这样做。曹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知道在任何场合用什么样的态度。公元204年,曹操只是打败了袁绍父子,拿下了邺城,却没有平定整个河北省。此时,曹操不想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他听从了于迅的建议。
在这个时候,曹操应该还在尽力拉拢于迅。三年后,曹操以封国号、升三公为赏赐,拉拢于迅。于迅拒绝接受。据史书记载,于迅和曹操来回十几次都不肯罢休。一个要封,一个拼命拒绝。曹操和于迅之间出现了裂痕。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开始加紧政治篡权的进程。赤壁之战和曹操都已经自称丞相了。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拥有特权。第一,他被当成了“无名之庙堂,带剑”,就像刘邦时代的萧何一样。后来不断有人劝曹操叫曹公。
不出所料,于迅再次反对曹操自称男性,于迅反对的理由如下:
曹公本来是兴义的兵,为了撼动汉朝。他虽然推崇,但还是坚守忠义节。君子爱德,不可体。于迅的言外之意是:曹公(曹操)最初是作为一名正直的士兵来整顿和帮助汉朝的。虽然你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你仍然应该坚持忠实的节气。君子以德爱妻,不应该这样做(龚伟)。
但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191年前的曹操了。此时曹操的野心已经无法阻挡。称公是篡位的开始,公是一种爵位,包括后来曹操称王维也是一种爵位。只要叫龚伟,就能独立建国,只要能独立建国,就能改朝换代。这是篡夺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
从于迅阻止曹操的话来看,于迅和曹操的政治观点完全不同。于迅的话很委婉。事实上,于迅想维持现状或者继续维持汉朝。这是于迅的政治理想,但于迅不能太激烈地反对,因为于迅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如果曹操被惹恼了,他的家人会受到迫害。
所以于迅此时进退两难。于迅不同于他的侄子荀攸。荀攸支持曹操号召民众,但于迅不支持。于迅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有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不是每个政治家都有政治理想。大多数政治家只是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比如司马懿,但于迅不是。三国只有两个人有政治理想,除了三国政权的创始人。一个是诸葛亮。
于迅能阻止曹操称他为男性吗?当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他不能阻止曹操称他为公,他愿意看着曹操称他为公,然后成为王,最后篡位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件事引起的于迅的心脏病,再加上曹操对他的怀疑,使得于迅自杀的可能性更大。
于迅最初是一名秘书,在许都处理政治事务。然而,曹操以孙权为借口,将于迅调离朝廷,安插在军队中。结果,因为于迅的病,他留在了寿春。这显然是曹操已经开始对于迅做出实质性的动作,准备将于迅调离中央政府。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两个问题:
于迅为什么抑郁?
由于他与曹操的政治观点不同,他无法改变现状,更谈不上曹操的野心。此外,于迅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家人的安全,他不敢表现出太激烈的反对。徘徊在国家、家庭和理想之间的于迅感到非常沮丧。在疾病和抑郁的情况下,于迅就这样死去了。
为什么曹操送空饭盒给于迅,于迅服毒自杀?
因为曹操和于迅的政治观点不同,曹操开始怀疑于迅。自古以来,被主子怀疑的大臣都不会有好下场。此外,曹操还送了一个空盒子给于迅。空盒子有很多种解释,可以理解为“没吃的?”也就是说,曹操的意思是于迅没有俸禄,或者说于迅没有用。于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空盒子只是一个借口。他真正的意思是,曹操劝于迅自杀,这是拯救大家的最好结果,所以于迅服毒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