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末的历史、生物、地理和复习资料。
第65438课:
1.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生活在约1.7万年前,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万年。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使用粗糙的石器,使用自然火,群居生活。
4.穴居人:发现于大约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古龙。山顶洞人的外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锤打石器,但掌握了抛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火;用骨针缝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一个由血缘关系团结起来的氏族。
第二课:
1,木渎原住民:位于约7000年前的长江流域,反映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景观的原始居住遗址。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耕地来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房,挖井,养牲畜,打猎,打鱼;能制作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大约五六千年前位于黄河流域,反映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景观的原始居民遗址。磨盘工具已用于种植小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米的国家。住在半地下室的房子里;制作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狩猎和捕鱼;已经会纺织、织布、做衣服了。
第三课:
1,黄帝和颜地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后来,黄帝和颜地结盟,打败了蚩尤。从此两个部落结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民族。
2.黄帝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黄帝也被称为“人类的始祖”。
3.尧舜与禹的“退位”。这种民主的挑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在历史上被称为“退位”。
第四课: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2.禹死后,其子齐继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取代了让位制。
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商汤灭了夏朝,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5.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因为商朝国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6.由于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周的暴政,武王被伐,商朝灭亡了。后来,周武王建立了以鹤嘴锄为首都的西周。
7.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这是西周成为强国的主要原因。西周的等级制度:(皇帝→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
第五课:
1.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辉煌时期。其中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和泗阳方尊。
2.成都平原上有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称为三星堆文化。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4.夏商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奴隶是主要的劳动力,过着悲惨的生活。
第六课:
公元前770年1年,东迁罗,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
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以管仲为丞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4.春秋时期楚晋争霸最激烈。其中就有城濮之战。
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三族分晋:赵、魏、韩)
6.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岭之战、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发生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了。
第七课:
1.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了。
2.牛耕教最迟在春秋末期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在牛耕进一步普及。牛耕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都江堰:由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造福人类,因此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改革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田;③建立县制。
★变法的意义:通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末期最繁荣的封建国家。
4.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八课:
1,人物的演变:
甲骨文(商代)→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帛书(战国)→小篆和隶书(秦朝)。
我国有考证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今天的农历也叫“夏历”。商朝历法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1个月。战国时期,人们一年测二十四节气。
3.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医生。他总结的“四诊”一直被中医沿用。
4.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的代表作是《离骚》。
5.春秋战国时期,“钟鼓乐”盛行。
第九课:
1,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提出“仁”的学说,提倡“德治”;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他的言论被弟子们编入了《论语》。
2.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主要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两面可以互相转化。他的理论记载在《道德经》中。
3.孟子——儒家。主要思想:①反对一切战争;(2)要求统治者以“仁政”治理国家;(3)提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韩非子——法家。主张改革,主张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孙武——军事家。孙子兵法。
第65438课
1.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秦国统一六国已成不可抗拒的事实。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前221年——前207年,都城在咸阳)
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设丞相邱,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一职;在地方实行县制。(2)、统一文字(篆书、隶书)、货币(统一使用圆方孔钱)、度量衡。(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筑灵渠。(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
第65438课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包括:①徭役和重兵役;(2)重税;③刑法是残酷的;④秦二世的暴政。
2.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光武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但是失败了。陈胜和光武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激励了后世数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酷的统治。
3.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击败了秦军的主力。与此同时,刘邦进逼咸阳,秦朝灭亡了。
4.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争夺皇位长达四年,史称“楚汉之争”。
5.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是汉高祖。
第65438课
1,汉高祖及其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兵役负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汉文帝和汉景帝重视农业生产,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富裕。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化和风景的统治”。
3.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西汉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大统一。
原因:汉景帝后期经济繁荣;汉武帝才华横溢,善于用人。
措施:①政治:重视人才;颁布保护令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②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长安设置国子监,大力推行儒家教育。(3)统一铸钱盐铁官营。
第65438课
汉武帝曾经派人治理黄河。东汉明帝命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2.是东汉的杜氏发明了水筏,这是一种水力鼓风炼铁的工具。这项技术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第65438课
1,秦汉时期,匈奴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首领是——冒顿。此后,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2.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去打匈奴,从此匈奴无力对抗西汉。
4.西汉时期,昭君离开要塞,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他们为中匈两国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65438课
1,西域——指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及更远的地方。
2.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掌管西域事务。
4.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现在在新疆,运到西亚,再到欧洲。
5.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166年,大秦派遣使节访问东汉政府,这是欧洲国家与中国的第一次直接接触。(大秦,中国对古罗马的古称)
第65438课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我国西汉早期。
2.在纸发明之前,中国通常使用竹简和帛作为书写材料。
3.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4.东汉时期写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
5.东汉的张衡制造了一种可以确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叫做地动仪。这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6.汉代名医华佗、张仲景。华佗擅长外科,做了全身麻药“麻沸散”,还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张仲景写了《伤寒论》。后人尊称他为“医圣”。
第65438课
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
2.本土宗教是道教。崛起于东汉。创始人之一是张玲。我被尊称为“王座上的老先生”。
3.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了《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
4.秦汉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65438课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
2.奠定三国形成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以少胜多击败曹操)。
3.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吴国的建立。
国家建立了,首都毁灭了。
魏220年曹丕洛阳266年,吴伟建立西晋王朝。
蜀221刘备成都263,为魏所灭。
222年,孙权建立事业280年,为西晋所灭。
第65438课
1和266年,司马燕建立了西晋王朝,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316西晋被匈奴灭。
2.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4世纪后期,北秦前统治者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
3.383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是泗水之战。(先秦-东晋)
第二十课
1.是鲜卑人建立了北魏政权。
2.北魏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4.孝文帝是我国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有:①学习语文;2改穿汉服;(3)改汉姓(皇族由拓跋改姓袁);④与汉族通婚;⑤采纳汉族的官制和法令;⑥学习汉族礼仪。
第265438课
南朝祖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1000多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了《齐姚敏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北魏的李道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镜笔记》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二十二课
1,中国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后人称为“书圣”。
3.顾恺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大画家。代表作品有《女史真图》、《洛神赋图》。
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朝两个著名的石窟。
生物
第一单元生物学和生物圈
▲生物特性:1、生物生命需要营养2、生物能量可以呼吸3、生物能量可以排泄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量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量可以生长繁殖6、它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记录调查情况,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根据用途:农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底层:飞鸟、昆虫、细菌等。;大部分水圈:海拔150米范围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它是所有陆地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女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询问流程:1、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与沟通。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捕食、竞争、合作和寄生。
▲生物适应和对环境的影响
现在每一种生物都有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P19
对环境的生物效应:植物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植物枯叶、枯枝腐烂后可以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可以改良土壤,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片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始于生产者,止于消费者,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动物。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物质和能量流动。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总的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就会被破坏。)
例如,为了防止鸟类吃草籽,实验区用网覆盖。结果发现网罩里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没有网罩的地方草长得很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许多影响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充实)教材p26;教材p27页1;注意DDT p31的例子;第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有机体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体;
镜柱:支撑镜柱上方的部分;
镜臂:持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载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一个透光孔,两侧有一个平板夹,用于固定被观察物体。
快门:上面有大小不一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孔可以与透光孔对准。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度。
镜子:可以旋转使光线通过透光孔向上反射。它的两面是不同的:光强高时用平面镜,光强低时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安装转换器,转换器上安装物镜,后部安装调焦螺丝。
准焦螺丝:粗准焦螺丝(镜筒旋转时升降较大);微调焦螺丝(镜筒旋转时升降幅度大)。
旋转方向与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旋转准焦螺丝,镜筒下降;反之,就会上升。
▲显微镜P37-39的使用
▲观察到的物体图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幻灯片的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物体图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率=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要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这样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将其加工成载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抹、裱P42的区别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体和流动的。细胞质中有液泡,许多物质(如糖)溶解在液泡中的细胞液中。
细胞核: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观察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体和流动的。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相似: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在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生命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通常含有碳和可燃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无碳):水、无机物、氧气等。这些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的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第52页的图片叫什么。
▲细胞内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的过程。线粒体:它执行呼吸作用,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和“发动机”。
这两者是相关的:两者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两者的区别在于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的例子p55;P57最后一段;P57第1页)
▲ DNA,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
DNA的结构就像一个螺旋梯。
▲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有完全不同的染色体形状和数量。
同一物种的个体在形态上保持一定数量的染色体。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的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出现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枢是细胞核。
▲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生物体从小的成长是因为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细胞分裂
1,染色体复制
2.原子核分为两个相等的原子核。
3.细胞质分为两部分。
4.植物细胞:在原始细胞中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与有害。
▲病毒的种类
根据宿主不同: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根、茎、叶等器官不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释放出来的氧气不仅供鱼类呼吸,也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岩藻聚糖和琼脂可用于工业和医药。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离不开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生长密集,植物之间的缝隙可以储水。因此,苔藓植物斑块对林地和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将苔藓植物作为指示植物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也有运输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以食用;②部分药物可用;③有的是为了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蕨类植物的遗迹,时间久了就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实、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命需要水。
▲水在植物中的作用
水是细胞的组成部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自然姿态。
水是植物吸收和运输物质的溶剂。
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P109)
▲水进入植物的途径。
根系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这里有大量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向内):韧皮部(带筛管)和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路线示意图p111
导管:向上输送水和无机盐。
筛管:将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向下输送。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结构实验p 113-114;P115图纸
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叶肉、叶脉和气孔。
▲气孔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打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气孔白天开放,晚上关闭。
▲蒸腾的意义:
可以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会被烧伤。
是根系吸收水分,促进体内水分运输的主要动力。
能促进溶于水的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
可以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移植植物时去掉一些叶子,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流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生产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p119-120的实验
黑暗处理:将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夜,让天竺葵在黑暗中运输和消耗掉叶片中的所有淀粉。
对照实验:用黑纸盖住一片叶子上下两面的一半。目的:做一个对照实验,看有光部位和无光部位是否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将叶子放入水中,隔离加热。目的是使叶片中的叶绿素脱色溶解,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溶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本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于建筑的物体
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
▲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释放的部分能量是植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无机盐的吸收、有机物的运输等)不可缺少的驱动力。),一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的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和适时排水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所以在贮藏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尽量减少呼吸作用,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来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作物的有效光合作用需要保证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合理密植。让农作物的叶子充分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