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由来?

立冬节气

节气“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即165438年10月7日或8日,太阳经度达到225度时。冬天意味着结束,意味着庄稼要在收获后收割。在中国,立冬被认为是冬天的开始。《二十四节气》说:“立基也是始”,又说:“冬也是终,万物也是收。”

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除了常年没有冬天的华南沿海地区和长冬没有夏天的青藏高原,所有的冬天都不是同时开始的。按照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如果下半年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为冬季,那么“立冬始于冬季”的说法基本符合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在中国的最北部,漠河和大兴安岭以北的地区在9月初就已经入冬,首都北京在6月下旬10就已经出现了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天直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在中国古代,立冬被分为三个阶段:水静冰始;:第二个等待的地方开始冻结;坐等洪水是蟑螂。“这种太阳能水已经可以形成冰了;土地也开始冻结;第三阶段,雉鸡指的是类似雉鸡的大鸟,雉鸡是大蛤。立冬后,像野鸡这样的大鸟就很少见了,但在海边可以看到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蜊。所以古人认为野鸡在初冬到来时会变成大蛤蜊。

理解“立冬”,不能只停留在立冬的意义上。追根溯源,古代人对“建立”的理解和现代人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和开始的意思。但是“冬天”这个词就没那么简单了。在古书《二十四节气》中,对“冬”的解释是:“冬为终,万物收”,意思是秋天的庄稼全部收割、收集、入库,动物已经藏起来冬眠。似乎冬天的开始不仅仅代表冬天的来临。总之,立冬就是收好一切,避开初冬的寒冷。

初冬时节,太阳已经到达经度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此时,夏季地表仍有一定的热量储存,所以一般不会太冷。晴天无风时,总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而且对冬季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此时北方的冷空气也有强大的势力,经常频繁入侵南方,有时会形成大风降温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平均情况来看,11是寒潮最多的月份。严重降温,特别是异常冷暖天气,对人民生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做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立冬日期的计算[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两位数,D=0.2422,L=闰年,21世纪C=7.438,20世纪=8.218。

比如2088年的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 28-22 = 6,165438+10月6日就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计算结果加上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