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节。民间也称之为“登山节”、“菊花节”、“山茱萸节”或“女儿节”。关于“重阳”的由来,一般认为《易经》“以阳为九”,“九”为最大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合二为一,故称“重阳”,又称“重阳节”。

古人常指“上思”“重阳”。即“三月三”和“九月九”作为对应的春秋节日,上思春游,重阳秋游。据说这个节日很早就开始庆祝了。重阳节作为一个节日,一般认为起源于东汉时期的“避景”传说。南朝吴军在《九日登山》一书中记载:“汝南的环景,累与费长芳游学重阳节饼年。长房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你就赶紧去,让你家自己做红囊,胳膊抱着山茱萸,爬山,喝菊花酒。这个灾难是可以消除的。”风景如画,一家人爬山。晚上还,看到鸡、狗、牛羊突然死亡。长房听到的那一天:‘这是可以替换的。’今人九日爬山饮酒,女子取山茱萸之袋,故盖始于此。“从那时起,人们在9月9日爬山以避免流行病成为一种习俗。

历法上讲,九月又叫玄月、聚月,深黑就是黑。九月,阴侵寒,草木落黄,菊花。那一个月有“寒露”和“初霜”两个节气,天气由冷转冷。人若触摸夜雾或晨露,会感到寒冷和寒意,故称“寒露”。寒露过后,天气更冷,露水开始结成薄薄的霜,所以称为“初霜”。人体免疫功能需要适应自然界的寒寒交替,否则容易生病。正如农业谚语所说,“重阳节不下雨,冬天就晴”,因此,在重阳节的这一天,人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登高远眺,吃重阳糕,看菊花,喝菊花酒,到处种植山茱萸,以示庆祝。它不仅包含了我们的祖先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即消灾避祸,健康长寿,而且是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众所周知,秋高气爽,比春天还好,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同时菊花可以清肝明目,治头晕,降血压。山茱萸能驱蚊杀虫,可入药治疗呕吐腹泻。

登高望远,野餐是重阳节的中心内容。它的原意是逃避灾难。同时,与平川不同的山,在原住居民的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高望远,远离尘世,就是接近神灵,容易得到加持。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升天节”。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天·钟繇》中对重阳节有明确的记载:“年至月,忽回九月九。九为阳数,日月相合。是众所周知的,认为适合长久,所以是盛宴。”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也说:“重阳节,必登高远眺,以食酒,享时宴,以庆秋志。酒必取山茱萸菊花,必饮之。”古代祭祀神灵是为了多爬几座山,秋天去郊外游玩时,就多爬几座山。爬山不仅可以祈福避祸,还可以娱乐健身,愉悦身心。

各地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机制作的。九月吃饼的习俗起源很早,汉代称之为“饵”、“散饵”。《说文解字》:“饵,粉饼也。”诱饵的原料是米粉。有米粉和小米粉两种。小米饭比较黏,两者合在一起蒸成饵料。小米是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佳品。它在九月成熟,是一种季节性食物。《西京杂记》中也有“食彭饵驱邪”的描述。六朝以后改名为“高”,因为“高”与“高”谐音,象征向上、上进、高升。在唐宋时期,重阳节吃糕点是相当流行的。唐代称为“马革糕”,宋代称为“重阳糕”。吴在《梁璐之梦》中写道:“这一天,各店铺的人都用糖面蒸饼,用猪、羊、鸭做丝串,插在串里,取名‘重阳饼’。”陆元明《宋代年间杂记》记载了一个民俗:“九月九日拂晓,我把一块饼放在孩子头上,嘴里念着什么,三遍祝‘祝孩子一切顺利’。”这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初衷。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阳糕上插上小红旗,点上蜡烛。这大概就是把山茱萸换成小红旗,把“爬”换成“点灯”、“吃饼”。由于饼面有多种装饰,明清以后常被称为“花饼”。现在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各地吃的软糕叫重阳糕。

还有重阳节喝菊花酒、赏菊、捧菊的习俗。九月是菊花傲霜的时候,黄巢里有句诗:“九月八日留在秋来,我开完花就杀光。”在第一次霜冻的时候,只有这种草茂盛。菊花不怕风,不怕剑,成为高品质的象征。据说重阳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菊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花卉中的四君子之一。陶渊明喜爱菊花的隐逸高洁,常以菊花为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闲散九日》诗的序言中说:“我闲散,爱九之名。秋菊满园,却又惆怅,空为九华,惜字如金。”他喜欢在重阳节喝酒和赏菊。后人便纷纷效仿,成为一种习俗。晋代菊花酒的制作方法是:“采集菊花茎叶,用糯米调酒,一直用到下一次八仙过生日的九月。“明代菊花酒是用‘甘菊花汤,曲与米同制’。或加生地、当归。”明代医圣李时珍说,菊花酒有“治头风,清耳目,除痿痹,消百病”的疗效。人们还把菊花戴在头上。唐·杜牧《九天登高》诗说:“世人难张口而笑,须头上插菊花。”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祛邪除秽,招财进宝”。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毛泽东恰逢重阳节,至今仍不乏赏菊。他写了《采桑子重阳节》:“人生易老,今日重阳节,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秋风强,不似春,胜于春,万里霜茫茫。”

吴茱萸也是庆祝重阳节的重要形式之一。唐代诗人王维的《山节思山东兄弟》说:“人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远远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里少了一个人。”山茱萸,又名“月角”或“矮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干可长到十多尺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相间的花,果实似花椒籽;秋天后成熟。果实嫩时黄色,成熟时变成紫色。《本草纲目》说它麻辣清香,性温,能治寒驱毒。《杂五行书》里说,在屋旁种“三杨树、山茱萸”会增加寿命,消除危害。“山茱萸挂屋,鬼不入。”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插在头上或戴上山茱萸袋,可以挡风辟邪。

重阳节也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所以也叫“女儿节”。俗话说“九月九日,搬回女儿身边歇歇手”。明代刘东《帝都风光略》:“初九(九月),父母迎女儿回宁,吃花吃饼。”做母亲意味着出嫁的女儿回到父母身边。花糕指的是掺有干果、装饰有旗帜的重阳糕。潘荣弼《景帝岁时纪胜》也记载:“京师重阳节花饼极丰...城里人竞相购买它们作为家庭纪念品,送给他们的亲戚朋友...有妇之家,赐酒礼,回报父母,为女儿庆云。”

此外,重阳节还有“长命百岁,健康长寿”的意思,重阳也有过生日节和敬老节的说法。1989年,中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全国各地的各机关、团体、街道、村镇,往往在此时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纪念活动,组织老年人赏秋景,或近水嬉戏,或爬山健身,在全社会倡导尊老、爱老、养老的良好风尚;很多家庭也会帮长辈去郊区活动,或者专门准备一些好吃的给老人一起过节,表达对老人的孝心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