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哪些民俗?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和长城以南的数百万建筑大军,从而带来了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深圳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那么,深圳有哪些民俗?深圳的风俗活动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深圳的春节习俗

1,早摘“年度活水”

元旦,新年的开始,是人们最重要的一天。新衣服新鞋新帽子焕然一新,连喝的茶都要新沏。早期深圳的女人很早就起来,去井口接一罐水,寓意“新的水活力”。隔天把茶和水全部倒掉,重新烧开水。如今,城市和农村都使用自来水,一些人早上去吴彤和杨泰山喝山泉水泡茶、做饭和煲汤。

“新年流,井_(睡)卧。”这一天全家早起,起床后不能睡觉,否则穷一代。洗完之后,我跟家里的父母长辈打招呼:“过年了早上好!”然后一家人早餐吃炸萝卜糕、芋头糕、干猪骨粥。这一天不要扫地,也不能把鞭炮扫得满院门都是,这样就旺了;如果有垃圾就不要拿出来,怕赔了自己的身家。如果有果皮、瓜子、糖果屑,要包好放在床下“聚财”。过年不要进菜园子挑赖,更不要挑个尿壶给菜浇水;不要光着脚走,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要骂人、骂人、打人;挨打挨骂的会“没落”,骂人的也会烂舌头生疮。

2.广府人“抢烟花”

除夕零点过后,大年初一,大家开门说:“开门!”!上世纪80年代鞭炮烟花被禁之前,家家户户都点燃鞭炮,争先恐后地“抢第一炮”。你炒一万头,他炒三万头,我家炒五万头。一度,每个村子里鞭炮齐鸣,烟花四起,震耳欲聋,持续数小时。到了天亮,鞭炮声再次响起,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开门出门,大街小巷都贴满了红筹,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气氛。近年来,空气污染和雾霾日益严重,人们理性地选择在新年不燃放烟花爆竹。

福田、南头、西乡、沙井、松岗、龚铭等地的广府人把这种“头炮”也叫“花炮”。在过去,一组鞭炮是由村乡绅的钱或俱乐部筹集资金购买的。最大的一捆二三十万头(音)在大年初一的凌晨在村里空地上燃放。谁能抢到中间的枪头?谁抢到枪头,谁就中了好彩头。

宝安西乡地区还流行“抢枪”、“引枪”、“还枪”等大型民俗活动。每当一支箭射向天空,一个编号的烟花从天空落下,人们就会涌向烟花落下的地方,争夺编号的烟花以求好运。后来,这种抢烟花的习俗在农历三月初三“北帝生日”举行。西乡八乡村民聚集在西乡河(今西乡剧场)的沙滩上,彩旗飘扬,炮声隆隆。抢到编号烟花的人可以去北帝庙取一面与烟花编号相同的双面玻璃镜,上面画着北帝的肖像,带回家供奉,以求来年吉祥。次年二月二十八日,北帝“镜画枪”被抬回殿中,取名“还枪”。这一习俗中断了几十年,但近几年又恢复了,形成了“浮色游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农历年的“左”字表达了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含义,既有“过年”“拜年”之意,又有一层“左”——忙的快感。无论是广府人、客家人还是潮汕人,都可以在忙碌中享受过年的热闹和喜悦。

3.第一天拜神拜祖。

深圳当地有句俗话“第一人敬神,第二人敬人。”人家拜年,就是拜年。

年三十祭神,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赏神”之意;新年第一天拜神,是为了在新的一年里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佑。[汉]的《论盐铁与缺散》:“祭古之鱼。”深圳本地的肉食者一般在大年初一祭拜,祭祀程序比较简单,主要是在家里的祭坛上加香续茶续酒;有些人重新烹饪了一些肉类菜肴,并用水果和糖果代替,以供崇拜。通常吃大斋节的人或信徒在新年的第二天带着大斋节的食物去寺庙表达敬意。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有一个习俗。很多非佛教徒今天也吃三斋,因为“斋”和“灾”谐音,“斋”就是“消灾”的意思。从现代医疗的角度来看,还不错。除夕夜的团圆饭全是鱼和肉,油炸油腻,第二天多吃蔬菜素食清胃也是与时俱进的养生选择。

4.第二天出去拜年。

在过去,大多数私人商店必须开门做生意。老板请那人(也是正月十六)牙疼要杀鸡炖肉。首先,他崇拜财神,然后他围坐在一个宴会上,这被称为“开年”。店主希望经过这一顿“牙痛”饭,工人们努力工作,生意兴隆一年。

家家吃了“年夜饭”,出门拜年。按照当地的老习俗,我们在第一天不拜年。客家乡镇大年初二才出门拜年,已婚妇女则带着丈夫和孩子“离家出走”;还有一些村子,大年初四“背井离乡”,第二天就去给公公婆婆拜年。近十年来,国家法定春节假期只有三天,加上周六周日七天假。假期很难得,初一初三也去拜年了。初三,民间一直把它当作赤口日,“送穷日”。这一天是不应该去别人家做客的,现在也没有什么忌讳了。

不是繁文缛节,而是走亲访友,带礼物和手书的一种礼遇。当地人多送蚝油、蚝油、腊肉、腊肠、浮皮、腐竹、年糕、炒桩和饮料、茶叶等土特产。千万不要只带“两梳香蕉”(也就是两手空空)。现在送饼干、进口水果、保健品给老人是一种时尚,但传统上,我们送自己的鸡、自己的菜、自己的饼、年糕,好吃又放心。接待来访的客人,注意礼貌。一边热情让座,递茶递水,一边拿出炒桩、油角、瓜子和一个“八果盒”(内含糖莲藕、糖马蹄、糖莲子、糖冬瓜、糖姜片、炒糖圈、年糕、糖橙),宾主品尝,互致问候。

在传统的拜年中,有分红的习俗。“恭喜发财,是盈利了!”这是深圳当地人见面时幽默的拜年流行语。"李"是一种"压岁钱",是在古代新年问候时,大人给孩子们的。深圳人拜年分红,不仅是北方的孩子,未婚大龄青年也是如此。给孩子三五百甚至一千块钱,每个家长给一个;给表兄妹和三代以内亲戚的孩子各给50或100,夫妻俩也要各给一个;普通朋友同事熟人的孩子也给二三十块。现在利润越来越多,给年轻夫妇带来很大负担,尤其是经济拮据的“房奴”。所以一些年轻家庭出国旅游,刻意避免这种习惯。原来几十年前分红才两元,现在港澳给的利润还在十几二十元左右。我们不应该在体重和利润方面攀比。我们应该尽力幸运,我们会得到我们想要的。

5.舞龙舞狮,韵味十足。

过年,逛花市,逛大街,看龙狮麒麟舞蹈表演。当大锣大鼓敲响时,方圆的村庄和城镇喜气洋洋。

深圳有“东临西狮”之说,即东部客家舞麒麟,西部白话区舞狮子。在新年期间,每个村庄的麒麟队和舞狮队都去同一个宗族的邻近村庄拜年,联络感情。客家人有舞麒麟送祝福进屋的习俗。麒麟从村头舞到村尾,家家拜,屋主迎鞭炮。麒麟到了门口,慢慢进屋,到厨房、天井、厅堂拜三拜,祈求丰收,丰衣足食。出门后,主人打开“向柬埔寨鞠躬”(木盒),主人自动发红包作为奖励(金额任意)。然后,放鞭炮送麒麟到村里的空坪给村民表演。麒麟队走村串户,舞到香港新界的同姓村,直到元宵节才回来。

龚铭、松岗、沙井、福永、西乡、南投、大鹏、皇岗、沙头等粤语乡镇。历来喜欢看大型戏剧。我们这里说的“看大戏”,就是看粤剧。春节前,许多村庄搭起“戏棚”,请来了广州、深圳的戏班“轰!”邦邦!锣鼓喧天,全村热闹非凡,粤剧《六国传国玺》、《庆寿蓝天》、《送子天王》、《祝寿》、《薛西游记》等,连演五六夜。"。

龙华、观澜、石岩、坪山、龙岗、坪地、葵涌、大鹏等地的客家人,过年喜欢唱山歌,“到歌市”上演山歌。以前龙岗市场有一种独特的“龙岗全歌”唱法。《一只鸳鸯一朵牡丹花》温暖美好的歌词被数百人传唱,整个“歌市”热闹非凡。春节期间还会表演沙头角渔灯舞。盐田的渔民将水上喜宴的习俗变成了陆地喜宴舞蹈,用于巡游表演。初二晚上,南澳镇数十名渔民用100多米长的草龙,插香放鞭炮,向着大海起舞,为渔季的满仓祈福。

深圳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东方华侨城、南山青青世界等景点以优美的各族民俗节目吸引了数十万游客欢度马年。* * *祝新年成功,大家龙马精神。

深圳的风俗和民俗活动

1,妈祖生日庆典

在深圳南山区赤湾,有一座“天后宫”,据说是为了纪念民间崇拜的海神妈祖而建。妈祖,原名莫林(公元960-987年),是福建莆田梅州的一位民间妇女。她聪明、勇敢、善良,有预知天气变化、辟邪治病、游过大海的能力。她经常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难船只,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相传妈祖生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在梅州顶峰升天。每年三月,沿海各地的渔民和农民都会在天后庙举行盛大的庆祝庙会,祭祀天后,祈求航行安全、渔业繁荣、庄稼丰收。祭祀结束后,举行文艺演出和贸易活动。这位官员还按照帝王的仪式祭祀妈祖,每年春秋两次,三叩九拜。妈祖的生日庆祝活动反映了深圳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

2.北帝的生日庆典

在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下,广大民众苦不堪言,他们期望自己的精神枷锁能从各种拜神活动中解脱出来。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西乡,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盛行一种叫做“北帝祝寿”的祭祀习俗。这是当地人一年中最喜庆的一天。几天之内,所有的村民都来参加,非常热闹。农历2月28日是北帝退位的日子。这一天,村里的长辈们先摆好仪式桌,祭拜北帝。仪式结束后,善男信女们抬着北帝菩萨到各村巡游,直到三月初二,才被抬回北帝庙“复位”,再次祭拜。据说北帝有着无穷的魔力,可以消灾除疾,驱魔驱邪,确保每个人的健康,繁荣和永久的和平。所以北帝“巡”时,村民们顶礼膜拜,极其虔诚。场面十分隆重热闹,鼓乐齐鸣,鞭炮齐鸣,舞龙舞狮,欢庆数日。在村民眼里,北帝是神,他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对北帝的忠诚会保证家庭的幸福。所以,对西乡人来说,“北皇寿辰”比“生日”、“春节”、“中秋节”更重要。庆典仪式自然是正式隆重,场面极其隆重。

福永舞龙舞狮

福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镇,风俗活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中以划龙舟、舞龙舞狮、唱戏为主。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这三种主要习俗每年都有流传和盛行。20世纪80年代后,只有舞龙舞狮的传统习俗被传承至今,并成为最重要的庆祝活动,而划龙舟和唱戏则变得不那么流行了。每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等重大节日和婚礼、开业等重大活动时,都要大张旗鼓地舞龙舞狮,以示庆祝。福永因为极其火爆的舞狮活动,成为深圳最著名的舞狮小镇。现在镇上有六个舞狮队,每个队四五十人,十几个狮头,鼓和音乐齐全,每个舞狮队都有大量的粉丝和爱好者。舞狮比赛时,欢呼声和掌声震惊世界,现场异常嘈杂。1962年,在汤唯村修建了一座舞狮馆,为舞狮队的训练和表演提供了完备的设施。1987在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上,汤唯村舞狮队以绝对优势获得总分第一,获得冠军。其舞狮队气势磅礴,动作矫健自然,造型清新独特,场面多姿多彩,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沙井尚香

香火和祭祀活动在广东省各地盛行。很多家庭、宾馆、酒店、商店、大厅、公司工厂的墙上都有神龛,祭坛上有香炉,两侧有彩灯。人们每天早上点一根香柱,拜上几遍,希望拜的神能保佑身体健康,生意发达,吉祥如意,永远富贵。这种烧香活动在深圳沙井镇很常见,礼仪也很隆重。沙井村民烧香的习俗从唐代开始流传,家家有祠,家中长辈每天主持仪式。上香前,主持人收拾干净,端正仪容后,在庄严虔诚的地方点上三支香,放入香炉中,然后进行三拜的仪式。然后全家人一个个拜了。农历初一、十五,仪式更隆重,祭拜更虔诚,用的香也更讲究,主要是檀香磨成细粉制成的檀香。香炉上香前,要摆放贡品水果,主要是荔枝、芒果、桂圆等时令水果,还要上荤菜、米饭。拜完神之后,全家人会一起吃素食,而不是油腻和荤菜。村民烧香的习俗显示了人们对健康富裕生活的追求。

4.龙华客家习俗

深圳龙华镇90%的原住民讲客家话。“客家”的称谓由来已久。历史上,南宋和明末,由于蒙古和满人的入侵,中原汉族人口向湘赣交界的山区、潮汕的梅州地区、广东和闽南地区迁徙,以广东省人数最多。对于土著来说,迁入的人是客家人。受当地影响,他们的语言逐渐演变成一种语音独特的新语言,即客家话。深圳龙华的客家人有一个独特的习俗。他们在除夕夜杀鹅,祭奠祖先后吃团圆饭。过年吃素,不要荤腥油腻。在端午节,人们会宰杀狗来祭祀祖先。与其他客家人不同的是,龙华姓彭的人在正月十五而不是正月初一庆祝新年。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在清明节和重阳节,每个家庭都去祖先的坟墓“拜山”(即扫墓)。在清明节,每个人都吃鸡矢藤(一种中草药)和艾饼,以避免瘟疫,消除疾病,保持家人健康。过去,在自然经济社会里,客家人放牧耕田,喜欢唱山歌。新娘出嫁前要过三天三夜,以示对家人的情意,而新郎进村迎亲前要过“出关”,顺利入关后才能正式迎娶新娘。龙华客家风俗是中国各民族多彩风俗中的一朵奇葩。

5.龙岗女哭嫁。

过去,龙岗的客家人保持着客家的传统习俗,“女哭嫁”就是其中一个最有特色的例子。在结婚之前,每个女人都有一个超过七天的“哭嫁期”。哭了这么长时间,流了很多眼泪,眼睛微微红肿,让新娘更加可爱,可能正应了“经常流点眼泪有助于美化”和“一个女孩子婚前看起来最美”的说法。婚礼当天,当迎亲队伍接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子时,村里的男人们会在路上生火“辟邪”,新郎会带领迎亲队伍穿过火堆“辟邪”,然后进村正式迎亲。见了公公婆婆后,村里的长辈们宣布,他们的时候到了。这时,新娘娇媚缠绵地告别了父母,轻移莲花步,款款出门,频频回头,然后登上轿子出发,随行的女儿也随着轿子送她到婆家。婚礼队伍一路高歌,鞭炮烟花不断燃放。陪伴新娘的伴娘每隔十步就在路边撒一根一寸长的红绳,寓意新娘婚后第一次去娘家“带路”。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岗女性哭嫁的习俗现在已经不太流行了。

6.坪地外笼屋

过去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了客家的传统习俗,以前的住所也颇具特色。他们用混凝土、竹子、砖块、芦苇和稻草建造了一个圆柱形外观的笼屋,全家人住在里面。这种笼屋一般占地三四十平方米,有的还做成两层。笼屋看起来像一座古老的城堡,高墙屋檐,气势恢宏。大地主的围笼房占地较大,房屋四角有亭子,用于观察和放哨。因为它们建得相当坚固,而且通常只有一个门可以进入,所以易守难攻,很容易保护别人不受攻击。笼屋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夏天热的时候可以去馆内通风处感受凉爽,冬天冷的时候因为不透气可以保暖。而且结实耐用也是一大优势。一般围场能连续活几代,能抵御8-10的台风袭击。坪地的笼屋反映了客家建筑的奇特风格。

7.在屏山潜水

屏山镇居民以客家人为主,他们保留了客家人特有的传统习俗。平山人过去特别注重祭祀活动,求神拜佛。其中最隆重的仪式是每八年一浸(集体祭神)。地方聚集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喧闹热闹,附近的商贩都聚集在这里,借此机会做大生意。首先由平山博览会负责人主持仪式。桌上摆满了精致的果脯和美酒,香炉里摆满了檀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香的雾气。头后面,全围的居民。当领导敬礼时,村民们也跟着跪拜。九次之后,居民们就开始在广场上玩了七天八夜,通宵吃喝赌博,一片嘈杂的气氛。蘸期的人极其奢侈,花了很多钱,享受了八天,也耽误了农事。一些贫困居民不得不借钱或乞讨一天后蘸。这个在1943被废止了。

8、遮羞的酷帽子

大鹏人讲客家话,保持客家习俗。大鹏女性有戴凉帽的习俗,无论冬夏。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第一,用火烧竹条,可以让竹条更有弹性。然后,用劈刀将竹条分割成竹条,编织成圆形,中间打孔,四周挂布条。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都是用黑布缝制挂起来的,而大鹏妇女的凉帽是用兰世林布做的,所以戴起来更加娇艳。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女性要严守“妇德”“妇貌”,不能在公共场合露面。而客家妇女南迁后受环境所迫,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外出打工,还要上山拾柴,下地栽苗,赶赶集,出入亲戚。为了“遮羞”,他们戴上了这顶酷酷的帽子。女性戴上酷酷的帽子,能看清别人,别人却看不清自己,有点面纱的感觉,给自己增添了朦胧的美感和魅力。同时,戴凉帽轻便,能防太阳辐射,凉爽,所以代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渔民婚姻位于龙岗区东南沿海的南澳镇。它的民风淳朴,更多的民俗被保留下来。过去南澳大部分居民以捕鱼为生,因此“渔民结婚”成为这个小镇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渔村里的女人结婚的那一天,新娘新郎身边都是很多渔民姐姐。在他们身后,有锣鼓乐队和几组舞龙舞狮的人在载歌载舞。在他们身后,一个女扮男装的渔民带领着一群头戴渔夫帽,手拿船桨的渔民妇女,列队行进,一路支撑着船桨,欢迎他们回家。婚礼队伍庞大,观众众多,喜气洋洋。路上锣鼓喧天,礼炮喧天,热闹非凡。“渔民婚礼”那天,全村无论男女老少,都不下海,都来为这对新人庆祝。最好的礼物是一对用彩纸剪成的大鱼,祝新人百年和睦,事业兴旺。

9.舞动草龙

舞草龙是南澳镇的一种独特习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的小伙子们把草扎成一条“龙”,一条一条加起来有200到300米长,然后在这条“龙”上灌满烧香。随着“龙”的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越大街小巷,威风凛凛。龙跳舞的时候上下发光,就像一条龙翻滚下来。草龙经过的地方,围观的人很多,秩序井然,燃放烟花爆竹,祈祷紫气常来,吉祥如意,人丁兴旺,一派喜庆景象。舞草龙是南澳大利亚渔民最喜欢的活动。舞龙者的英雄气概和舞蹈者的热情构成了一幅宏大、生气勃勃、喜气洋洋的画面。舞草龙既是渔民希望一帆风顺、生活富裕的心理表达,也是大众乐于参与的健身运动,所以一年比一年受欢迎、热闹。

深圳的民俗节日

深圳的民俗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荔枝节等,是各镇居民共同的节日。但是一些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例如,在除夕夜,龚铭人会贴春联,从午夜开始,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龙岗和大鹏的人们要用香茅和柚子叶制成的“年度香水”沐浴,以求来年好运。龙华人会在这一天杀鹅祭祖。再比如春节,龙华人在农历初一吃素。这个镇上姓彭的人在正月十五而不是正月初一庆祝新年。除了这些节日,一些城镇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屏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节,四月初八的米面节,六月初六的绿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节,十月初一的茶果糕节,十一月冬季至日南澳镇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二日西乡流行的“北皇诞”。自65438-0987广东省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以来,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出来。

深圳的民间禁忌

与丰富的民间节日形成对比的是,深圳人也有很多禁忌。民间禁忌的形成是人们因为无法理解和改变自然界的许多客观现象而产生的神秘感情的结果。在农历的第一天和第十五天,沙井和龚铭的居民必须为上帝烧香并禁食,以显示他们的诚意,并祈祷上帝能赶走邪恶的灵魂,保护他们的家园安全。龙华人大初一要吃素一天,忌食肉类和油腻食物。清明节吃鸡屎藤(中草药)、艾饼“辟邪”“避瘟疫”。龙岗和大鹏的人结婚,当迎亲队伍靠近女方村时,村里的男人就在路上生火“辟邪”,参加婚礼的客人只有“辟邪”后才能进村庆祝结婚。除夕夜,他们要用香茅、葡萄柚叶、菖蒲和石榴叶制成的“年度香水”给自己洗澡,以洗去旧年的“臭味”,并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孩子能茁壮成长,大人能精力充沛。这种民间禁忌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都反映了深圳人民对健康幸福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