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每年春分,春分每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节在阳历的4月4日到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的4月5日,也不是由阴历决定的。春分随着地球自转而变化,地球每天的自转不是24小时,而是23小时56分,每四年会减少一天,从而影响节气的时间。按照这个规律,明年的清明节刚好在4月4日,所以市面上的日历都不是印错的。

1清明节介绍

一、清明节简介

春分后十五天是清明,是踏青的好日子。清明节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一起称为“三鬼节”,还有城隍巡城的仪式。

寒食节和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多将其合二为一。一般叫清明节,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节日在清明节。垦利从清明节的前三天开始被称为“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天是清明,期间人们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节"。

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主要活动。在过去,泰安的扫墓仪式相当盛大。男主人带着四样小菜和饺子到祖坟前,先祭祀,然后焚香烧纸,洒酒作为纪念。在招远、即墨、临朐、临清扫墓时,要在坟前加新土。据说这是为了给老祖宗修房子,以防夏天下大雨,本质上是对老祖宗的一种缅怀。大部分地区在清明节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节扫墓,龙口、博兴在清明节前四天扫墓。现在人们通常在清明节扫墓。

二、清明节的由来

古人有迎春的习俗,而农历三月初的天气恰好春意盎然,适合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包括郊游,甚至“性交”,所以春天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没有祭祀祭扫的功能,清明节里的活动和三月初的其他节日一样。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阳历,本身不是节日。清明正好在农历三月初,与古代春天的上巳节、寒食节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已经成为春节的一部分。

如今,上巳节已经从中国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它曾经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初四,后来定为农历三月初三。据记载,上巳节在春秋时期就已流行。《论语》说“春末之人,已取春衣,五六状元,六七童子,七经沐浴,风中起舞,吟诵归来”就是当时的情形。

最早的时候,人们会在上巳节去郊游,在河边洗澡。此外,这一天还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之为“除边浴”。在古代,节日的作用是辟邪避灾,比如“重阳节爬山”。实际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瘟疫,“边撤浴”也是如此。朱解释说,实际原因是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水温刚刚好,所以人们急于在过冬后洗第一个澡。

上巳节还有求偶和交配的功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诗经》中说“魏氏与女,齐一相逗,赠牡丹”。这一传统一直影响着唐宋,杜甫的《两为道》中就有“三月三日风清气正,多美人乘长安滨空”这句话。但后来随着社会越来越文明,性交的主题被求子所取代,上思节形成了祭拜来卧寺和妇女在河边求子的习俗。

魏晋时期,士大夫也有“三月三”的习俗,“曲水而流”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休闲方式,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读到过。

至于清明节祭祖的习俗,有一种说法是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的传说是因为晋文公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大臣桀骜而设立的。朱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说法,后人会把自己附在上面,就像端午节和屈原一样。寒食节的由来与古代不易取火有关。一旦获得火种,就会保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在他们的房子里设置火坑的习俗。寒食节是一年一度的“换火”日。那时候人们要更换新的火种,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节本身和祭祀扫墓没有关系。

清明节的2个习俗

1,扫墓。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扫墓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大多数汉族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在清明节扫墓。

2.饮食习俗。在清明节期间,江南有吃绿色饺子的习俗。绿色饺子是将一种叫“浆麦秸”的野生植物捣碎挤出汁液,然后将这种汁液与干纯糯米粉混合,然后包饺子。饺子的馅料是精致的糖豆沙,馅的时候加一小块糖猪油。饺子做好之后,放进笼子里蒸。当它们出笼后,用刷子将煮好的植物油均匀地刷在饺子的表面,就大功告成了。绿油油的汤圆,碧绿如玉,黏而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肥而不饱。绿饺子也是江南地区人们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绿色饺子在江南地区的民间饮食习俗中显得尤为重要。

3.去郊游。清明一般在农历三月左右,是大地春回的季节。漫长的冬天过后,人们走出家门,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或者去田野里踏青,或者去郊外看看新鲜空气。这些郊游活动被称为“郊游”。去郊游,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

4.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人们不仅在白天玩,晚上也玩。有些人把风筝放在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它们被吹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5.刘岱。在清代,我国大部分地区插戴柳树是为了辟邪,但有些地方有“纪年华”之意,“清明不穿柳,美人成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迹。在宋代,男女成年人进行加冕仪式的时间统一在“寒食节”,不分出生日期。“凡官民,不分大小家庭,子女未冠,必于此日上人头。”(孟良·卢)是成年的象征。后人据此有了“纪年华”的遗风,并演变为女子在太阳穴佩戴柳球,祈求美人永驻的习俗。在这里,绿柳象征着青春。女人春天穿柳,是对青春的珍惜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