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和闰月有什么关系?
农历以12中气作为12月的标志,即每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如正月下雨,二月春分等等。
在古代,农历闰月有不同的安排,但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闰法,把没有气的月份称为上一个月的闰月。刚才说了,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气与之对应。为什么有一个月不含气体?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因为一个回归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意味着节气与节气之间或中性气与中性气之间的平均数是(365.2422÷12=)30.4368天,一个太阴月是29.5306天,两者相差近一天,所以太阴月中旬中性气(节气)的日期是每个月向后的。长此以往,总会出现气冲到月末的现象,那么下个月就没气了,还剩下一个节气。所以这个中性月份就叫做今年的闰月,叫做上个月的名字,只是在“月”前面加了一个“闰”。比如1979(农历是最后一年)前七个月中性气体的日期是:这里闰六月没有中性气体,只有一个节气——立秋。
农历之所以把没有中性的月份作为闰月,就是为了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19回归年有(19× 12 =) 228个节气和中气,19农历年有(19×12+7=)235个长月,显然会有7个。
在19年七闰法中,闰月一般安排在3、5、8、11、14、16、19年,其中间隔年例如为3、2、3、3、2、3年。但是还有其他的安排。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断闰年的大致情况。例如,如果农历1974是闰年,则1955,1936...193,2019年前。但闰月的名称并不相同,要按照上述原则准确计算。
二月一次;三月三次;四月六次;五月五次;六月四次;七月三次;八月三次;九月一次;十月一次;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不闰一次。这个闰月显示4月、5月、6月最频繁,其他月份较少,但11月、12月、正月不是闰月。原因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说说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略扁的椭圆,太阳不在这个椭圆的中心,而是在它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地球有时离太阳近,有时离太阳远。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最远的点叫远日点。地球离近日点越近,运动速度越大,越小。这样,虽然地球在轨道上转了同样的角度(15度),但所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从春分到秋分需要186多天。显然,两个时期之间的天数超过了上面提到的平均值(30.4368天)。特别是从夏季的至日到酷暑,地球在近日点附近,速度最慢,两次齐的间隔达到最大(31.45天),所以有很多机会不包括这一时期的齐及其前后的历月,这也是四五六月闰最频繁的原因。地球从秋分运行到次年的春分只需要179天。这期间除了秋分和初霜的时间间隔是30.38天,其他都只有29天,闰的机会自然会少一些。地球在冬季至日附近运动最快,两个气之间的间隔较小。于是,11月、12月、正月总是含有两种气,有时甚至一个月含有三种气。比如农历十二月(公历1961)含三气,庚申年十一月(公历1980)也含三气,这是十一、十二、正月不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