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歌是什么?
至于节气分布,也有歌词:“上半年是621,下半年是823。每个月两个节日的日期是固定的,最多差一两天。”
/view/4b7b 1 e0d 52 ea 551810a 6876 c . html
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日满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立春、雨水、匍匐、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大寒、小寒。
立春:站着就是立春,立春就是立春。
雨:雨开始下,逐渐增大。
蛰:蛰的意思是躲起来。蛰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春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
清明:阳光明媚,郁郁葱葱。
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长夏:夏天的开始。
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种子饱满。
芒属物种:芒作物如小麦是成熟的。
夏天至日:炎热的夏天来了。
暑:暑就是热的意思。小暑是指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
大机构: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
暑热:place的意思是停下来藏起来。夏天是炎热夏日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是冷的,会结冰。
初霜:天气越来越冷,霜冻。
立冬:冬天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了。
大雪:降雪量加大,地面可能有积雪。
冬天的至日:寒冷的冬天来了。
小寒:气候开始变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不等于节日。虽然都是一年四季生活中的节点,但节日是用来庆祝和纪念的,节气是用来标识一年四季的气候状况的。当然也有成堆的,比如年初清明;也被形容为年底的冬季至日,说是“大如一年”但实际上,它们是更早的一个节气。
节气成为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立法,起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追溯到春秋时期,有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后来不断完善。战国晚期《吕春秋》一书,十二月有八个节气。后来写《淮南子·天文训》的时候,给了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可见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法正式把它纳入历法。
古人根据黄道上的不同位置来确定历法。这个黄道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360度。每次前进15度,分为24段,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这样,一年被分成十二个月,每个月有两个点:第一个是节日历;在后面,是中性的。比如立春是正月节气,正月下雨,所以后人把节气日历和中国精神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早已被民间编成谚语:“春雨震春清谷,夏饱夏热,秋寒霜降,冬雪霏霏。”至于节气分布,也有歌词:“上半年是621,下半年是823。每个月两个节日的日期是固定的,最多差一两天。”
这些气候节点的命名体现了前人的智慧。这些名字有的反映气温变化,有的反映降水,有的反映作物生长和收获。似惊似明,反映自然物候;特别是,随着天空中早期雷声和地下蛰虫的恢复,刺标志着春天的回归。这六个春天的节气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是生长,是耕耘,是播种。“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第一个节气“春雨始春清谷日”的场景中,由远及近,一派春光、大好春光推送给人们。风很轻,雨很湿润,天很蓝,花儿很开。“春城遍地花”的美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丽容颜,都给人带来欢乐和激动,鼓励人们一心一意去歌唱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