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阳历吗?
农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是根据天象即月相来决定的,历月的平均长度与王朔月大致相同。5306天等。一年的长度只是历月的整数倍,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农历的月份与四季无关。农历的日期表示某个月相,即初一为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希望;第七和第八天是上弦月;二十二和二十三是下弦月,古人通过月相判断日期非常方便。月相的变化是最容易看到的天文现象,所以各国的历法大多是先有阴历再有阳历。但由于农历与回归年无关,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逐渐被淘汰。今天,除了少数伊斯兰国家出于宗教原因仍在使用一种叫做“回历”的阴历外,其他国家都放弃了。
阳历又称公历、阳历、新历、西历,又称阳历。这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实施的1582日历。这一年后,阳历取代了公元前42年罗马皇帝朱利叶斯·凯撒实施的“儒略历”。阳历以一年作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它的长度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因为不是整数,为了长度均衡,有的年份是366天,称为“闰年”;有些年份是365天,称为“平均年”。这种历法大约每一万年误差三天,比旧的“儒略历”每四百年误差三天。
因为这种历法取决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所以它的“二十四节气”是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多在每个月的6号和21号,下半年多在每个月的8号和23号,即使相差只有一两天。
西历是明朝万历年间(1580)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的。利玛窦的《太西历》属于“儒略历”。太平天国实行的“历法”革新了中国的农历。它采用了阳历,但也进行了修订。“历”包括中国原有的“枝、支”和阳历的“拜”(周),可谓阴阳合历。“历法”是中国历法中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历法。辛亥革命后,从1912元旦开始,采用民国历和阳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年采用公元”。从那以后,中国也采用了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