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海关
“微寒”是指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看,大寒比小寒更冷,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比大寒更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一个。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不痛”的说法。冬季进补,食补与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腊八粥
苏州人有在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相传,在苏州西苑的庄洁法源寺,有一尊大腹便便、笑容满面、背上背着红布包的佛像。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传说他是腊八粥的创始人。很久以前,他来到苏州西园,每天在斋堂打杂。当他发现食物被落下时,他不得不把它捡起来,放进一个布袋里。在三年里,他收集了许多食物。那一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日子,在西园举行仪式。管钱管粮的和尚去大雄宝殿念经,忘了开仓取米。布袋和尚没米煮,就把收集的各种食物拿出来煮粥。快中午了,管钱管粮的和尚才想起忘了开仓取米。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受到惩罚是必然的。当他赶到厨房时,他看到锅碗瓢盆正冒着热气,一股气味从锅盖里飘出来。味道真的很好,然后他松了一口气。斋戒时,他给僧尼们讲了一个故事:“今天是腊月初八,大家都知道是佛祖得道的日子。在佛陀成道之前,他走遍了名山大川,寻找真理。有一天他来到印度的尼连河,晕倒了。一个牧羊女遇见了他,把她的午餐喂给了佛陀。牧羊女的午饭是各种五谷杂粮做成的粥,叫八宝粥。”佛陀吃了粥,在菩提树下打坐,忽然悟到自己是佛。“今天我也给你们师傅准备了这八宝粥,请他们用。主人表扬了他。这种赞美成了佛家的规矩,年复一年地延续着。因为这种粥每年腊月初八吃,俗人就叫它“腊八粥”。
《武县志》中也有记载:“八宝粥用糯米和水果拌成,每天都是八宝粥。十二月八日,僧尼喂道八宝粥,(即居士)每天都是腊八粥。”
“送灶”吃饺子
腊月二十四,有个民俗,就是“送灶”。“送灶”就是送灶神。灶神又叫灶王爷、灶王爷,苏州人叫他“灶界之主”。灶神的“本分”,对一家来说是福是祸。根据民间传说,灶神每年都会去天堂一次,向玉帝报告他家的善恶。送灶是在他值班的时候给他饯行。送了灶神,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宰杀畜禽,忙着过年了。送灶的时间正好在腊月末,所以成了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苏州有“官三民四”的说法,即官23日给灶,民24日给灶,所以把非官非民的人归为“不三不四”。这也成了苏州人骂那些不是很有人情味的人的口头禅。这两天送灶的都是烟花,因为23号24号要接待客人,所以没时间送灶。25日,人们开始忙着过年,没有送炉子的仪式。所以苏州人还有一句口头禅,“七拐八弯,二十五送灶。”比喻不遵守规则,乱了秩序。送炉子的仪式在晚上举行,那天的晚餐是“甘松豆沙粉鱼饵球”,也就是豆沙饺子。现在居民家里都没有土灶了,也没人再送灶神了。但腊月二十四吃“饺子”的习俗依然存在,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在这一天吃“饺子”也可以调节口味和气氛。
冠军给梁仙斋起了个名字。
相传,在明朝正统年间,吴县洞庭东山首次诞生了一位名叫史明的文曲明星。得了状元,正统皇帝想招他为驸马。但石秀思念妻子张,宁死也不肯,惹恼了皇帝。皇帝挑他的毛病,说他身体不好,把他送回东山老家。石秀是一个硬汉,他觉得当他为此回到家乡时,他问心无愧。张看到自己的丈夫宁愿丢掉饭碗也不愿意学习宋代的陈师妹,心里比跟着丈夫做官还要高兴一千倍。东山人也很骄傲自己的地方有这么一个贵人。史状元和他的妻子张善良、恩爱,他们像客人一样互相尊重。可以说99件事都是满意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说一切顺利呢?原来有一点不尽如人意,就是石状元吃羊肉吃的不错,但是不喜欢吃鱼,闻到鱼腥味就会反胃。张太太和她丈夫正好相反。她不能吃没有鱼的东西,但是她讨厌羊肉。当她闻到羊肉时,她会感到恶心。恩爱夫妻朝夕相处,却不能一起吃饭,没有食欲。我们能做什么?没办法,只好你敲你的鼓,我敲我的锣。夫妻分两个灶,各有伴侣。然而,像往常一样,在节假日,我们总是有一个家庭聚会,一起吃饭!就这样,这家人只好既不买鲜鱼。我也不会买羊肉。那么,美中不足的是不是?不知何故,这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突然被公之于众。由此,成为东山家喻户晓的“厨房新闻”。好心人都很关心状元夫妇,都想找个办法把鱼做的没有腥味,羊肉做的没有膻味,让他们每天都能在一起吃一顿饭。当时,在东山县前山镇,有一个名叫王小二的餐馆老板。因为赚了点钱,喜新厌旧,对老婆不讲道理。每天都有争吵和争吵。最终,餐馆关门,妻子带着孩子回了父母家。王小二也逐渐变穷了。后来,王小二几次去史状元家帮忙设宴。她第二次被史状元夫妇的品德所打动,终于醒悟过来。很快,王小二夫妇重新开了餐馆,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意中,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因此,王小二的家人视史状元为恩人。当然,王小二夫妇也知道状元府的“厨房新闻”,他们发誓要在烹饪新鲜的鱼和羊肉方面崭露头角。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小二最后烧的羊肉只有肉味,没有腥味;只有鱼腥味,没有鱼腥味的熟鱼。他写了这两个食谱,送到状元家。史状元夫妇被依法开除,还真管用。从此,冠军夫妇不再忌讳新鲜的鱼和羊肉。因为王小二夫妇把鱼和羊做得很好,味道鲜美,越来越多的食客来到他的店里,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很快,小二的小饭馆变成了大饭馆。为了答谢他们,史状元赠送了一块自己写的金字招牌,名为“良贤斋”。“鲜”字只是鱼和羊的组合,用在这里就有深意了。
500多年来,良贤斋几易其主,名字也随之改变。不过,鲜鱼鲜羊肉的烹饪技术是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