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饮楚青湖后雨》二首(苏轼)
苏轼《饮楚青湖》两首雨诗赏析
附:《诗书》主播百合新年频道简介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主播介绍及百合往期分享集锦
朗读和背诵的音频
苏轼《饮楚青湖后雨》两首
朗读、背诵、吟诵都是在感叹和歌唱中体验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好方法!在背诵中,你可以不自觉地把读过的诗印在脑海中,同时感受到诗的美。
图中,入声字用一个小红点表示,这个小红点隐藏在每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练练侦探的本事,看看能不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后,就可以玩“标调”的游戏了:在所有的入声字上画一条横线,也就是上声和下声。这个符号的意思是平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有些有一两个声调的字其实是入声字,要标成入声字!然后在所有的声调上画一条竖线,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这个符号代表音调。如果不能自己标注,也没关系。你可以根据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代表平调的符号,并根据它在你的诗上标注出来。不过我还是强烈建议你挑战一下自己,然后和图片对比一下。
上一期分享,从王安石的《登飞来风》进入浙江的诗歌之旅。我在鉴赏中说,我更倾向于说王安石的飞来峰在绍兴或者杭州西湖。除了上次说的原因,我有点自私,因为在我通过诗歌鉴赏去过的所有景点中,西湖是我的最爱,所以这一期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向往的西湖。
其实我之前也分享过一次西湖,那是我在“诗书优游”第一年分享“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时候。因为那次分享,我和妈妈在接下来的寒假去了西湖,花了一周的时间充分享受了西湖当之无愧的美丽。不过当时我的主题是节气,所以没有对西湖做特别系统的介绍。现在可以正式和大家分享地理主题了。
西湖恐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诗意、最令人向往的景点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作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里有西湖。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西湖的评价是,在园林建筑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的最好诠释。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美丽的西湖三面环山。赵茜的雷峰塔和宝石山的宝玉塔隔湖相望。白堤、苏堤、杨公堤三条长长的人文堤横跨湖面,将碧波荡漾的西湖分成五个水面。周晓颖、胡鑫亭和阮公敦矗立在西湖的中央。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山山水水,碧绿色的云朵,伴随着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形神兼备的图画,还有数不清的人文故事和历史古迹...西湖的确是钟灵美丽出众的地方,将自然与人文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像一颗镶嵌在山丘和城市之间的珍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是,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西湖的美在今天看来是天然的,而实际上西湖并不像黄山、九寨沟、桂林那样是天然的美。西湖其实是“人造”的。西湖原本是一个浅浅的海湾。18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由于钱塘江入海,在潮汐的支撑下沉积了大量泥沙,古海湾被上海泥沙完全封闭。此时的西湖属于海水,而不是咸水。因此,西湖实际上是一个泻湖。在世界历史上,泻湖的命运大多是消亡。但由于溪流的流入和地处东部季风区,西湖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导致湖面面积扩大,趋于淡化。特别是当杨迪皇帝把杭州作为大运河的终点,或者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时,当地人民也意识到了把西湖与大海分开的重要性,于是人们不断用大运河的水稀释西湖,使之成为适合提供饮用水的淡水湖。可以说,西湖从形成之日起,就与杭州城相伴,相安无事,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延续至今。西湖也成为杭州城市繁荣的中流砥柱。
天下好山好水大多在乡下,唯独西湖在城里,让杭州成了“城市森林”。今天的西湖位于杭州的西部。因为太有名了,所以有一个总面积49平方公里的“西湖区”。几乎所有来杭州的游客都把西湖作为他们旅游的重中之重,甚至很多人因为西湖而成为杭州人。
我对西湖的第一印象来自于之前分享的时候在网上找到的一组“西湖十景”的图片。虽然我妈说我其实在那之前去过一次西湖,但是去的时候因为太小,记得不多。但第一次分享关于西湖的时候,我十二岁半,开始对美景有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认知。当我看到西湖十景优美诗意的画面时,我真的被吸引住了,一分享就迫不及待地飞到了西湖。正是因为这种迫切的向往,在接下来的初一寒假,我央求妈妈带我去西湖。那次西湖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选择了一家靠近西湖的酒店。我们一出门,就能看到视野非常好的大湖。在西湖的那些日子里,我们走在苏堤上,看着白堤上的山。在安静的杨公堤大道上骑马,在波光粼粼的碧波上划船;在华钢和成群的鱼玩耍,在湖边成群或成双成对的看鸳鸯;爬上雷峰塔看天边的晚霞,叫船夫把船开近停水鸟的三滩...我们去了王越庙,瞻仰了忠诚报国的岳飞遗容,在风雨亭,我们缅怀了女英雄秋瑾的遗愿。怀念西樵桥断桥边苏小小和白娘子的面庞,在孤山和鹤亭前感受“瘦影横水浅,暗香浮黄昏”的清冷...虽然冬天看不到秋月,但平湖的美一样令人难忘;夏日的屈原虽无风无荷,但西湖美景中那一池枯荷的意境不减;虽然没有听到南屏夜钟,但从雷峰塔望出去,依然能感受到净慈寺与南屏山的距离。虽然冬天的柳条没有黄鹂的叫声相伴,但在略显萧瑟的树枝间,我们遇到了小松鼠敏捷的身影。虽然我们没有幸运地遇到西湖的雪天,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湖面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痕迹和湖心亭的一点点”...
我曾经很遗憾没能赶上西湖最好的春景,但正是这次寒假西湖之旅,让我相信无论春夏秋冬,西湖都是美的,无论什么时候去西湖都不用遗憾。冬天没有雪的西湖已经这么美了。想起肖春的苏堤,那是“春江花月湖画”和“苏堤柳烟满”。那是一幅深深醉人的画面——长堤卧波,贯穿全湖南北两岸,春风摇曳,新柳如烟,桃花李白,鸟儿婉转歌唱,漫步堤上,观赏。
说起位居“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肖春”,人们不禁由衷怀念以其天才的创造力和一颗执政为民的童心,巧妙地装扮西湖的苏轼。
苏轼曾说:“杭州有西湖,正如人有眉。”西湖,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汇聚了天地的灵气,以其秀美的景色和无穷的风情,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白居易、苏轼、杨万里、欧阳修、辛弃疾、林逋、柳永、姜夔等都曾在西湖留下名句。但是,如果要只选择一首歌来做西湖的名片,恐怕大家都会想到东坡先生的“欲将西湖比作西方,淡妆总相宜。”这首诗的第二部分“湖上饮酒楚清后二首雨诗”真的是历代人们想描绘西湖美景时最流行的一首诗。所以我选择了苏轼的两首《湖上饮酒楚清》作为题诗。
苏轼一生两次来杭州做官。第一次是从熙宁四年(1071)到熙宁七年(1074)。当时王安石已经主持变法,而苏轼是在野党,上书谈新法的弊端。因此,谏议谢在诸神面前陈述了苏轼的过失,于是苏轼请求离京。第二次是元佑四年(1089)到元佑六年(1091)。苏轼因抨击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而被诬告陷害。他知道自己不能容忍新党,原谅旧党,所以要求再转一次,就来了。苏轼这次上任后,看到西湖草长水枯,良田已占了半个西湖,于是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西湖的发掘始于唐穆宗长庆二年。水源最初来自钱塘江。杭州刺史白居易在钱塘门和武林门之间修建了一个池塘,以防止海水,然后将河水与湖水隔离开来。苏轼疏浚依靠朝廷“敕令”100僧人,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筹人开湖,耗时20余万人,最终打捞出草。据杭州府志记载,西湖整治时,由于苏东坡的决心,工程进展顺利。但剩下的唯一问题是,这个湖里没有地方放淤泥和杂草。面对这一难题,苏轼以其天才的创造力成就了政绩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举。于是,西湖的泥泞杂草,最终变成了诗意的苏堤。世界上很多所谓被抛弃的东西,往往都是这样结束的。唐代楚宰《搬石》诗说:“非不堪,皆因良将不注意。”这条独一无二的苏堤的出现,不仅让南来北往的行人不再绕湖而行,也为开阔的水面增添了一道六桥跨岸的风景。而且组成这条堤岸的六座桥的名字,即英波、索兰、望山、堤、东浦(外滩)、十字彩虹,据说都出自苏东坡的心口。可以说,苏堤的形成是整个西湖风景演变过程中的一次创造性的完善。正是苏轼的苏堤,造就了西湖的这一胜景,成为许多园林效仿的蓝本。也为“一湖两堤三岛”格局和“西湖十景”的山水题名传统奠定了最初的、最富诗意的基础。他和他的诗也当之无愧是西湖风景的最佳代言。
而《饮楚清湖上雨二首》是苏轼初游杭州时所作。苏轼在杭州潼关任职期间,写下了大量描写西湖风景的诗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泛西湖夜五绝》、《江城子江景》等,从中可见苏轼对西湖的热爱。关于苏轼对西湖的深情,我在分享《晨曦出净慈寺送临淄坊》一期的时候已经做了很多介绍,这次就不赘述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1073年的早春,苏轼在这个康复的季节,刚刚小病痊愈。苏轼的好朋友,杭州人陈翔,热情地邀请苏轼出城走走。正好有人带了好官酒,苏轼就建议不如去西湖。两个人在* * *湖上喝着酒,* * *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一开始天气很晴朗,景色宜人,但是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了雨。如果换了别人,他可能会失望,但苏轼不一样。雨中的西湖也让他赞叹不已,于是有了“湖上饮酒楚清后两句诗”。
首先:
迎客日出,夜雨留醉故乡。这意味着嘉俊不会,一杯就是水仙王。
第二:
水明艳阳,山空阴雨。如果说西湖比死去的美女还要多的话,C+是那么的合适。
“湖上饮酒”是指作者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晨曦”指的是早晨的阳光。“水仙王”指宋代西湖旁的水仙王庙,供奉钱塘龙王。不知什么原因,这里被称为水仙王庙。“翻腾”是指水波荡漾、灯光闪烁的方式;“方浩”意味着它是美丽的。“空萌”指的是蒙蒙细雨;“奇”是奇妙的;“欲”的意思是可以,如果;“习字”是指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石。在大家熟悉的成语“沉鱼落雁”中,“沉鱼”指的就是她;“永远合适”就是永远合适,永远自然。这两句诗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是:早晨迎客时,晨光渐渐染红了群山;晚上下了一场阵雨,好像是要把喝不好的客人留下,让他们渐渐醉了。遗憾的是,你无法体会咸宜晴雨相间的西湖意境。我要和“水仙王”一起欣赏这杯酒和这个湖的美景。天气晴朗时,西湖波光粼粼,景色最佳。细雨中的西湖,群山空灵,似隐非现,景色奇妙。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世美女施,那么无论是浓妆还是淡妆,都是令人应接不暇。
这组诗有两首,但大多只选择第二首,所以第一首鲜为人知。其实这两首诗是一个整体。当然,第二首《晴雨歌》是永恒的西湖绝唱,但第一首能让我们更好地欣赏这首家喻户晓的佳作,所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
第一首诗的第一句是关于晨阳的美,第二句是关于晚雨的美。朝阳的美在于明媚的阳光,把许多山头染成了红色,使它们更加光彩照人,魅力四射;晚雨的美落的正是时候,有意把人留在身后,把人留在湖中饮酒,才进入醉生梦死的故乡。因此,早晨的太阳和晚上的雨以它们独特的美迎接客人。这两句话与“雨前湖上饮酒楚清”这个话题密切相关,其中“湖上饮酒”、“迎日出”、“夜宿雨中”都写成了“雨后”。苏轼以人情拟人化了朝日晚雨,以“迎”来迎客,“留”来留宿,写出了西湖山水的无限情谊。接下来,第三句“此意出自嘉俊不能”是关键。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游客更喜欢晴朗的天气。如果游玩途中突然下雨,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失望,但充满生活情趣、心态乐观的苏轼却不会。所以第二句“与人同在”的情意,看似“晚雨”,实则自然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趣的诗人。可惜友人早已“入醉故乡”了,所以诗人想把这份情意和意趣分享给供奉在湖滨寺的水仙王。他老人家整天守在湖边,看西湖的风风雨雨,晴天晴天,所以不管是“日出”还是“晚雨”,他当然愿意和我举杯欣赏。熟悉第二首诗的读者,此刻一定已经读出来了。这里的“此意”指的是咸宜写的西湖艳阳天下的第二首诗,所以这首诗是为下一首作铺垫的。
湖光山色之间,楚青雨时,苏轼并没有停留在描写具体真实的场景。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家喻户晓的二首歌中的前两句“水明晴,山空雨。”这两句话不仅描述了西湖的景色,也描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区别。《碧水好》描写西湖的碧水:明媚的阳光下,西湖的碧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景色恰到好处;《山空雨奇》描写的是雨天的山:在氤氲的雨雾中,西湖四周的山云雾缭绕,看似不在,又呈现出另一种奇妙的景色。面对西湖的美景,苏轼并没有在第二首诗中描写,而是选择了水和山这两个最常见但同时又是最经典的代表。苏轼写山水,重点是写水和山。光和颜色是流动的,不可预测和变化的,它们比实体更难描述。至于两个精彩的形容词,“翻腾”闪现,“空灵”模仿烟雨,正好描述了水和山的流动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水和山的整体印象,以及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这两个词都是押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读起来更有美感。另外,这两句是一组对仗句,对仗非常工整,在形式上增添了工整之美。如果把诗题中“楚青后雨”这几个字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对流动的对子。是行云流水的一对,但不明显是行云流水的一对,可见苏轼娴熟的诗歌写作技巧。从诗人的赞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还可以看到诗人在心境时洒脱的个性。开阔的胸怀是一派相互交流对应的景象,感情洒脱,情景交融,概括了西湖之美,表现了诗人苏轼的情怀。
从另一个角度看,诗人写的这两句是关于湖光山色的;既有晴天也有雨天的场景。可以说内容很多,但似乎很笼统,因为这两句话并不仅仅适用于西湖。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就是诗人的笔法之美。西湖很美,但恐怕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在哪里,有多美。如果详细描述风景,可能会有一些精彩的句子,但总是过于真实具体,无法传达西湖的整体印象。苏轼的两句话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非常生动传神,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西湖无时无刻不在美”的感觉。
诗的最后两句用一个空灵而贴切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的魅力:美丽的西湖就像美人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令人陶醉。诗人用绝色美人习字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颖独特,意味深长。一般来说,人们使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使所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和感性。“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湖”正好相反。它把有形的东西比作一个更抽象的物体,即美。为什么是一个抽象的物体?因为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但她有多美只存在于她自己的脑海里。而西湖的美不也是如此吗?当西湖被比作每个人心中可能与众不同的绝世美人时,交通工具与本体的相似之处集中在每个人都能想象到的沈峰的魅力上,所以它带来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正因为西湖和习字都是精神上的美丽,所以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就像对于习字来说,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浓妆艳抹,都是一样的美丽。用这种手法,比起直接描写,不知道省了多少笔墨,但它的意义要丰富深刻得多。它吸引读者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发挥诗歌的内涵。
在古诗中,把美与美好的事物相提并论是很常见的。例如,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她将山上的女神描述为“皮肤像冰雪”,而在《洛神赋》中,曹植将洛水女神描述为“像龙一样跳舞”,白居易的《长恨歌》将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上春雨”...钱钟书先生曾说:“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恰当。”前人曾评价:“东坡能比人不能比的,东坡能描人不能描的。”从“西湖比西湖总是恰当的”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这个比喻的高明之处还不止于此。至于石,我们都知道还有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那就是石有一个心口酸疼的毛病,每当生病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抱胸皱眉。因为是绝色美人,她生病时的样子是那么可爱。在村子的东端住着一个名叫东施的丑女孩,她也学着Xi施那样压胸皱眉,但结果却正好相反。每个人都认为她很丑。由此可见,只有这样的绝代佳人,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无论是平时还是生病时,都是如此美丽。就像地球上只有风景优美的西湖才能如此醉人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晴雨。
历史上还有很多女人的美貌堪比Xi石,那么苏轼为什么要选择Xi石来与西湖相提并论呢?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师的老家在浙江,离西湖不远;第二,和西湖都有“西”字,真是天作之合。
苏轼《湖上饮楚青雨》的第二次出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他歌颂西湖的作品也只能与之相比。宋代的颜屋直接感叹“除了淡妆,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西湖?”清代大诗人查沈星说:“多少西湖诗被两种语言一扫而空。”西湖最初并没有名字。最早说湖中有金牛,所以唐代称之为金牛湖。李道元注《水经注》,称之为明升湖;白居易治湖,立石函排水,所以大家也称之为韩石湖;宋初,因西湖为皇家放生池,故俗称放生湖。但苏轼的这首诗流传到很多人,从而确立了西湖的固定名称。有些人甚至称西湖为习字湖,这也源于苏轼的这首诗。
苏轼的两首《饮楚清湖上》诗,尤其是第二首,除了生动的景物和精妙的比喻之外,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都是由它们透露出来的。苏轼善于发现美,欣赏美。雨中西湖的美,被别人忽略了,但苏轼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那么为什么会把石找出来呢?一是因为他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二是因为苏轼一生一直有一种不变的修养和毅力,无论是顺遂还是失意,都能面对一切而不改变。苏轼名篇《超然台》中有这样一句话:“万物可观。有可观就有可乐,不必怪奇美。”在苏轼眼里,世间万物都有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感兴趣的东西,不仅是那些奇特而美好的东西值得欣赏,其他看似平凡的东西,甚至是那些在常人眼里并不美好的东西,其实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对生活永远微笑。湖上饮酒楚清后的雨,也是苏轼美好而珍贵的灵魂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使这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也使这首诗成为西湖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苏轼曾说,游西湖者,才愚不同,所得因人而异。而他,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是西湖千年第一知己。
1.你去过西湖吗?大家分享一下去西湖的感受吧。
2.你能背出哪些关于西湖的诗词?和大家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的歌。
你知道“西湖十景”吗?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
4.可以分享一下苏轼在杭州的故事吗?
5.你还记得《静慈寺黎明见林子芳》吗?借此机会复习一下!
6.你听说过美女史的故事吗?跟我们说说吧。
(清)《王文昭笔记》?孔范蠡纠正苏轼的诗
李·《苏东坡新传》
浙江卫视纪录片《西湖》
陈邦彦《宋诗鉴赏词典》
荔波赏析:苏轼饮楚青湖后的雨
是什么定义了中国西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