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龙晒衣”是什么意思?

韩发烧是在三伏天。夏季至日节后,恰逢小夏、大夏节气,气温上升,有时高达40℃,已超过人畜体温。汉代的刘茜说,“暑热,烹之,热如烹之。”进入几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澡、晒东西、洗大象、晒经卷、赏荷花、看谷戏等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之为“洗晒节”。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很闷热,再加上雨季,气候潮湿,什么东西都容易发霉损坏。所以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都有很多洗澡晒东西的习俗。那时候普通人家里没有洗浴设施,但是人们也很注重清洁卫生。在每个节日或节气,人们习惯于沐浴和净化自己。佛教徒特别用净身烧香拜佛,以示虔诚。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初六仍是法定的“洗象日”。当时皇帝为了显示威严,穿上了由车马、鼓和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大象是每个盛大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成员。1200多年前,忽必烈建立元朝大都城后,暹罗、掸邦、安南、朝鲜、爪哇都带来了珍贵的礼物向他表示祝贺,其中暹罗、掸邦、安南每年都带来大象。炎炎夏日,大象在元大都会附近的积水潭洗澡嬉戏,引得人们驻足观看。为了驯养和管理大象,皇帝还设立了大象馆、大象表演馆和大象训练馆,并从缅甸招募象奴和驯象师。通常由象奴饲养,驯象师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时有30多头,驯象师多达100人。象府位于当时宣武门西侧的城墙根处。据说旧址现为宣武门新华社大院,至今仍有“大象街”、“大象胡同”的美誉。明清时期,洗象仪式在六月初六举行。清代杨敬亭《杜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如雷,午时至宣武门。用一面鼓,把大象洗了,雨荷大桥一开始就泥泞不堪。”这一天,象馆里的象奴和驯象员用旗帜敲锣打鼓,把大象牵出玄武门,让它们在城南墙脚下的护城河里洗澡。这一天会在洗象处附近搭起帐篷,由一名监督员负责监督洗象。到了那一天,临时也会有很多茶棚、大排档,就像赶庙会一样,车、人、看客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富裕家庭会提前在附近的餐馆和茶馆占好位置,大饱眼福。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大象是一种稀罕物。看大象的时候,大象在水里溅起水花的声音,观者的惊讶和赞叹,小商贩和摊贩的吆喝声,都是和欢声笑语连在一起的。每年的六月六日,如果恰好是晴天,宫里所有的马都会被陈列出来,暴露在阳光下,还有御史、宫室档案、回忆录、御藏等。也会放在院子里通风干燥。当年,这一天又被称为“挂经节”,全国各地的寺庙、道观都在这一天举行“挂经会”,把存放的经书全部拿出来晾晒,防止经书受潮和被虫鼠咬坏。比如老北京的白云观佛经楼就有5000多卷道经。每年6月1日至6月7日,白云观都会举行宣经会。届时,道士们会着装整齐,焚香捧烛,将佛经楼内的“道经”全部拿出来通风透气。著名的广安门郭珊寺也将在6月6日作为斋戒,举行“挂经仪式”。和尚们会拜佛念经,然后寺庙会开放一天。当时,看完洗象,人们会涌向郭珊寺观看经书的播出,于是在寺庙前形成了一个临时市场,非常热闹。民间的轿子店,服装评测店,皮具店,二手书店,字画店,药店,各种店铺都需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应该烘干衣服和被褥。民间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六月六日,人晒衣袍”,“六月六日,人人晒红绿”,“红绿”是指各种花花绿绿的衣服。清朝时,北京所有居民在六月初六翻箱倒柜,拿出衣服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些地方称之为“洗衣服节”或“日光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