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节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它不仅反映了黎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还包含了黎族丰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在邻近的汉族地区和黎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由于深受汉族的影响,黎族人民举行许多与汉族传统节日相同或相似的农历新年节日。例如,江,汉族人庆祝的春节类似于元宵节,清明节类似于汉族人,五月初五类似于汉族人庆祝的端午节。还有七月半、军泼节、冬季至日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的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黎族和汉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融合,黎族人民崇尚文明进步的精神,以及他们的趋同心理。此外,黎族地区还保留着黎族的传统节日,如“福年福”(黎语Fusnianfus的音译),即“三月三”、“牛节”。?
黎族的大部分传统节日和汉族的一样,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季的节和4月8日。此外,还有许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春节传统节日与当地汉族的相同,但在节日和习俗上有所不同。
黎族人称正月为“年月”。黎族人称腊月为“中月”。黎族人在“月中”要把当年该做的事都做完,如打扫房屋、劈柴酿酒、缝制新衣、杀猪杀鸡、做年糕或饺子、结婚、建房、还债等。除夕夜,衣服,家具等。必须在河里洗,要准备年糕、粽子、米饭,杀鸡杀猪,安排祭祀。除夕夜祭祖,* * *吃团圆饭,喝酒,祝新的一年“福涨”。正月初一,黎族人会把年糕送到牛棚、鸡笼里,把粽子叶挂在果树、谷仓上。如果他们想取水,他们会在河边或井边放一枚铜钱或一个年糕,以表明他们会从河神和土地神那里购买“祝福的水”。正月初一,李家不出门,不和外人说话,不做生意,不喂猪喂狗。正月初二,我们开始互相拜年,走亲访友,喝酒唱歌。正月初三、初四,黎族青年男女外出野餐,成年人到山里打猎,到河里钓鱼,还有荡秋千、跳舞等好玩的活动。初五,全家参加“送神出村”活动,祈求新的一年人畜平安。
按照传统习俗,白沙县的黎族会在节日期间举行集体狩猎活动。村里的老人用鸡来预测吉日后,村里的男人就会背着猎枪、弓箭等人爬山。黎族老人小孩赶狗围住猎物,小伙子持枪伏击。猎物被带到村子里,猎物的头属于猎狗的主人。打猎人的得一条腿,剩下的分成几小块,按人口或户数平均分配。初三至初五,白沙县还举行“公众游行”,即把庙里的神像抬出村外,人们上香祈福。在节日期间,人们要走亲访友,这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
在黎族的陵水、雅县等地,黎族的圣人和领养老金的人春节不包粽子,认为包粽子就像包死人一样,不吉利。五指山充水地区的黎族,在过年的时候,集中全村人敲锣打鼓跳“年舞”庆祝。解放后,黎族的春节习俗与汉族基本相同,禁忌和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黎族端午节是海南省黎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黎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备肉,用肉馅包粽子。黎族的一些支系要在当天中午去河边洗“龙水”澡。据说今年凡是洗“龙水”的人都会健康,特别是没有疥疮。节日里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要出去放牛,不要在河里挑水。
李年宰节在正月十五举行。元宵节(俗称“过年”),但节日习俗略有不同。这一天,在热闹的鞭炮声中,李家各家各户都忙着包粽子,杀鸡祭祖,祈求来年大吉大利。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迎接春节的传统盛大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黎族古老的祖先而举行的节日。传说在洪水期间,堂兄弟天妃和观音漂流到五指山地区并幸存下来。那时,世界上没有人。为了传宗接代,姐姐在脸上纹了身,让哥哥嫁给他之前都认不出来了。从此生儿育女,互助互爱,耕男织女,使五指山富可敌国。每当春节来临,天妃和观音夫妇就会带领他们的孩子,载歌载舞,迎接春天。抱翠坡是“三月三”的发源地,古代关于李氏兄妹通婚的神话传说,据说都发生在抱翠坡。有个燕窝岭,据说是兄妹的葫芦被洪水冲走的地方。山脊下有个山洞,据说是兄妹结婚的山洞。在庆祝三月三之前,黎族人民必须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宝翠坡。宝翠坡的正式庆祝活动持续两天,即农历三月初三和初四,特别是在第三天的凌晨,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穿上节日盛装,黎族女孩打扮得更加漂亮。大家一路欢歌笑语,行进在去宝翠坡的路上。白天,姑娘们去山里躲在树林里,等着小伙子们到来,才一起庆祝节日。黎族男孩用弓箭和鱼叉在溪中捕鱼,在岸上捕鱼;姑娘们在溪边煮好糯米饭,然后把随身带的饺子、糕点、烤鱼、糯米饭放在山洞口祭拜这对兄妹。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男生推荐一个代表在森林里唱歌,向女生提问,女生没有回答。男生们把森林裹在火里,然后女生们一起跑出森林,和男生们一起唱着跳着“柴火舞”和“鹿舞”。在休息的时候,两个善良的人会坐在一起吃一顿美味的饭,并互赠纪念品。姑娘们的纪念品大多是手工编织、刺绣的彩色丝带;这个年轻人的纪念品大多是鹿角、发夹和手镯。晚上,一定会有篝火歌舞节。大家围在篝火旁,李家的少男少女随着节拍跳起了欢快的“槟榔舞”和“抓阄舞”。月中旬后,胶林中,溪边,草地上,随着一声长啸,黎族人的“山恋”开始了。“在山坡上唱一首民歌,月亮没有满星星;山上的杜诗梅,你是谁,敢和哥哥唱山歌?”“初春,我来到山野花丛,却没有看到蜜蜂向姐姐走来。爬到高坡王路口,在月光下等你的爱人。”年轻人通过歌曲选择配偶,度过一个迷人的夜晚。在这个一年一度的春节,无数对美好的婚姻会形成,这个传统延续了2000多年。
李俊坡节是海南琼中黎族的一个分支——祁人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军坡节是黎族人民对古代黎族英雄或神话传说中人物的崇拜。
传说这一天是前堆、城坡等四个村镇的主人的诞生日。那一天,黎族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抬着尧大师的神像到各村游行。队伍每到一个村庄,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盛装迎接。每到丰收年,村民们还特意请来附近有名的戏班表演琼剧。关于军坡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个黎族渔夫在河边打鱼。他没有钓到任何鱼,但他钓到了几次大箱子。他有些不高兴地把皮箱扔到岸边,突然发现鱼篓里全是鱼。那天晚上,渔夫梦见带走了坡洞的主人,向渔夫求助。他让渔夫把树干刻成自己的形象,并说形象刻好后,如果有人来上香,就把雕像扛到各村巡逻,作为军坡,这样渔夫就可以发大财,不用每天辛苦打鱼了。后来渔夫也跟着做了这个梦,果然奏效,于是就有了军坡节。以前这个节日是当地最热闹的,但50年代以后逐渐没落了。还有一种说法,军坡节是祭祀民间英雄冼夫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海南依附冼夫人之初,境内土匪横行,百姓水深火热。为了让黎巴嫩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冼夫人决定出兵治乱。她下令在凉沙坡(今琼山县新坡镇)驻军。冼夫人侦察后,兵分三路,向包道各地进发,安抚民心。由于她严格的军纪和勇敢,她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的欢迎和帮助。土匪风闻,纷纷倒戈,少数顽抗者很快被消灭。因为冼夫人这次离开军队是为了治乱,海南岛上的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因此,当地百姓在梁沙坡(今新坡镇)设庙供奉,称为梁沙坡始祖。农历二月九日至十二日为出生日期。军坡节每年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琼山地区黎族以每年二月初冼夫人远征的日期为准。海南的具体日期以冼夫人率部起义军到达该地区的日期为准。将举行不同规模的纪念活动。有的地方黎族还模仿冼夫人壮观的退伍程序和仪式,组织队伍举行刀枪阅兵式。连续几天,道路被封锁,被称为“装军”“军旅”,非常壮观。这就是海南的“军婆节”,俗称“发军婆”或“闹军婆”。
你应该在Junpo节吃Junpo米饭。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摆满了鸡鸭鱼肉,还摆好了火锅,把亲朋好友聚在一个房间里。很好玩。据说以前黎族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番鸭宰杀煮熟,拿到军坡场评头论足,俗称“赏鸭”。饭饱了,有舞狮队敲锣打鼓。舞狮队在这里被称为醒狮队。有雄性舞狮和雌性舞狮。家家户户在大门外摆好香案烛台和祭品,舞狮队一到就点上香和红蜡烛。舞狮队前,四人抬着两顶轿子,轿子里坐着宫夫人和仙夫人的塑像,抬到香案前放下。其他人将关公、仙台夫人和其他神的小雕像放在香案上,崇拜活动开始了。之后就是舞狮了。舞狮者踩着鼓点,威风凛凛地翩翩起舞,十分热闹。
军坡节最刺激最热闹的就是晚上看戏了。黎族家家户户集资,请琼剧队来唱几天。按照习惯,他们只能演喜剧、话剧、滑稽戏,这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开始和人们的向往。每次去剧院,真的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至此,一年一度的黎军坡节也全面落下帷幕。
黎族的米饭,米饭和母亲节,海南省黎族的节日。每年水稻成熟时,由黎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木头”主持——木头里资历最老、年龄最长的人。)每块田绑四粒米,在绑的地方放一个饭团,供雌雄米用(即每亩提取三至五公斤米)。据说只有稻男稻女吃饱了,才能助民安身,五谷丰登。米公和米母平日由木头保管,放在谷仓的最底层。第二年收获后,他们可以酿酒,分给大家。
黎族鬼节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间节日,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举行。这一天,李氏家族杀鸡买肉,用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孩子们在各家门前摆上香烛,祭奠那些无人可献的孤魂野鬼。
黎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传统的农业祭祀习俗,农历七月或十月的牛节是牛的节日。这一天,在黎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目头,会举行生产的宗教仪式,目头是目族中地位最高、年龄最长的人。在家里,鼓和锣被用来召唤牛的灵魂。木头和他的妻子要把他们的宝石洗在盆里(黎族人认为宝石是牛的灵魂的象征,是对牛发展的祝福),木中(即群众)要在牛节跳“将军舞”,庆祝牛的发展。黎族人非常重视牛,因为牛是黎寨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婚丧祭祀的重要嫁妆。他们为了表示对建房和招待客人杀牛的尊重,牛也可以用来换取土地等资产,所以有为牛庆祝节日的习俗。
黎族拜祖节是海南省乐东、琼中、白沙一带黎族的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月秋收后举行。那时,村里所有的李门人、妇女和儿童将聚集在一起杀猪杀牛,举行仪式来尊敬他们的祖先。仪式结束后,由50男50女组成的舞蹈队,伴随着锣鼓,跳起了祭祖舞。舞者每人拿着一棵椰子树或槟榔树的嫩叶尾巴,象征丰收。其中,男子头上戴着红布,很难插在上面,以示严明,吓走邪灵。妇女们穿着节日的服装,由三宝宫(巫师)带领。首先,三伯公出现,诵经祈祷,并邀请历代父系祖先到场。看完之后,我要敬祖先一支烟。然后,男女分成两行,摇着手上的树叶,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它伴随着向祖先的神灵献祭和敬酒,以感谢祖先的神灵在过去的一年里保佑庄稼丰收和人畜平安,并祈求祖先在来年继续保佑。这个节日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不流行了。
卡洛会是黎族庆祝丰收的文化聚会,意思是“跳上竹竿”。秋天的傍晚,李寨村附近的空地上燃起了一堆火,黎族男女老少都来举行“卡洛会”。草坪上放着两条腿粗的长条,架子上放着许多竹竿。有些年轻人蹲在条板的外侧,双手各握着竹竿的一端,然后摇肩扭腰,按节拍用条板敲打竹竿,用竹竿互相敲打。跳上竹竿的年轻人在竹竿被敲击的开合缝隙中快速跳跃旋转,边跳边偷偷递表情。当他们欢呼雀跃时,他们齐声喊道:“切!哎!”气氛热烈。时而单脚跳,时而单脚跳,时而侧身旋转。打击乐声音强劲,舞者的姿态轻松优美。青年男女通过“纸牌俱乐部”交朋友,有的成为终身伴侣。
黎族习俗地理条件方面,海南岛位于南海边境,北临琼州海峡,与远处的雷州半岛遥相呼应,南接南海,西临北部湾,东北临香港,是中国重要的战略要地。黎族村落交错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中南部。在气候条件上,黎族聚居地大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 ~ 2600毫米,夏无冬长,土壤肥沃。农产品包括大米、甘蔗、土豆、花生等。、椰子、菠萝、咖啡、胡椒、橡胶、剑麻、油棕和其他热带产品。有长臂猿、猕猴、猕猴、海南鹿、红树林等珍贵动植物。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铁、磷等。,而且资源极其丰富。沿海渔业和盐业发达。黎族新娘的语言方面,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支,分为五个方言区,即妃子话区、齐话区、润话区、美孚话区、加茂话区,其中“囚”话区人口最多,使用范围也很广。黎族没有自己创造的文字。1957年,* *有关部门为黎族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语。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黎语吸收了许多汉语词汇。现在,随着国家教育在学校的普及,黎族人也使用汉语。在宗教方面,黎族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部分受道教影响,也信仰基督教新教。
至于黎族的起源,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落月,它与中国大陆的越族同源。根据黎族的神话,在太古代,黎母山顶上有一个被雷神震开的大鸟蛋。其中有一位美丽的女神,是山上的鸟兽养大的。后来一个从她脚趾上采草药的人娶了她,她生下的孩子就是今天的黎族。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越过武陵山,设立三郡,海南岛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秦时海南岛为项峻边塞,汉时设朱雅郡、鱼儿郡,均属交州刺史管辖,梁时设崖州郡,隋时设琼州道,元时改为琼州府。清代设置琼崖路,后归广东省管辖,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1988 18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海南省于4月26日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31省。自秦汉以来,海南岛一直处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随着郡县制的建立,中央王朝的影响和汉人的进入,中原封建经济制度在海南岛逐渐确立,黎族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唐宋以后,很多中原的汉人为了躲避战乱的灾难来到海南岛。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汉文化,不仅加强了黎族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加深了海南岛黎族先民的民族分化,出现了“生黎族”和“熟黎族”,民族分布格局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明清以后,黎族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除少数人还保持着原始的公社生产方式外,大部分地区的黎族人民已经向封建社会转化,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发展。
黎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