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由来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新年,称为新年、除夕、大年三十,但口头上也叫过年。在古代,春节曾在节气中特指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才会结束,有些地方的新年庆祝活动甚至会持续到整个正月。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在古代被称为“郑丹”、“一年的开始”和“中国新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关于春节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

春节起源于古代的“腊忌”或“腊忌”。

“腊”的意思是在年底祭祀神灵,也就是说,春节是在一年的耕作之后到来的,以报答神灵对人们的恩赐。

春节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

春节期间,祭祖、接神、娱乐、饮食、庙会以及各种禁忌(包括言行举止)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进行的——求吉祥避邪,也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平安幸福。所以认为这是古人原始信仰之一的巫术的具体体现。

春节起源于鬼节。

古人认为寒冷的冬天、恶劣的天气和缺衣少食威胁着老人和孩子的生命,所以称之为鬼季。春天的开始意味着鬼节过去了,人们可以互相祝贺,欢呼和庆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所以相信春节的庆祝来自于赢鬼。

春节来自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河源的?似乎很难下结论。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一定是在人们有了“年”的概念之后才出现的。“年”这个概念的本义来源于农业。在古代,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解字·何姿补》中的“年,谷熟”。夏商时期,夏历产生,以月亮的圆缺为月,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为新月,正月初一称为一年的开始,也称为年。年号始于周朝,正式定于西汉,延续至今。然而,在古代,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近代中国辛亥革命胜利,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夏历,机关、厂矿、学校、团体实行阳历,阳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1日为春节。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不同朝代是不一样的。夏朝是一月一日,商朝是十二月一日,周朝是十一月一日,秦朝是十月一日。到西汉初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将二十四节气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定入历法。后来的历法虽经历代修订,但仍以太初历为基础,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辛亥革命后(1911),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各省省长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日程表。会上达成“是夏历,故宜农;来自公历,所以我统计了* * *知识,决定用公历。公历1被定制为“新年”,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但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的日期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庆祝农历新年。

二、元宵节的起源和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元宵节观赏始于东方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正月十五,和尚们观舍利子,点灯拜佛,让所有的士绅和老百姓都挂灯。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时,曾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要点灯。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好几个传说。

1.汉文帝纪念平陆

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陆而设立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婴做了汉惠帝。惠帝天生软弱,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入吕后手中。惠帝死后,独揽朝政,把刘的世界变成了鲁的世界。旧朝臣和刘的宗室深感愤慨,但他们都害怕的残酷,不敢说出来。

吕后死后,朱吕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害怕受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大将军的家中,他们秘密集结,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的江山。

这件事传到了刘氏宗室的齐王刘囊的耳中。刘囊为了保护刘的国家,决定与朱吕作战。然后,他联系了开国元老周波和陈平,并计划除掉吕禄。终于彻底平定了“朱吕之乱”。

谋反后,群臣拥立刘邦的次子刘恒为帝,称他为文帝。文皇帝对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印象深刻,把平定“朱禄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北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从那以后,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流行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2.道家的“三元论”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上元意味着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上元节的起源在《杂记》中记载为岁,是道教的刻板印象。道教曾称每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夏媛节,合称“三元节”。汉末道教重要派别五斗米道所崇拜的神是天官、地官、水官。他们说天佑百姓,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们用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生于正月十五,中原地官生于七月十五,夏媛水官生于十月十五。这样,正月十五就叫做上元节。南宋时,吴在梦中说:“正月十五,是上元天佑百姓之日。”都说天公保佑百姓,地方官赦免罪过,天官高兴,所以元宵节要点灯。

3.华东汉明帝点灯拜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观赏始于东方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中有正月十五和尚观舍利点灯拜佛的习俗,于是下令在这一夜宫殿寺庙都要点灯拜佛,让所有的士族和普通百姓都挂灯。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4.起源于火把节

在汉代,人们在农村田间持火把驱赶昆虫和野兽,希望减少害虫,祈求丰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仍然在正月十五用芦苇或树枝做火把,成群结队地高高举在田野或晒谷场上跳舞。隋唐两宋以来,如火如荼。数万人参加了载歌载舞,从昏到暗。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仍然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三、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重午节、午节、夏节。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各地人的习俗都是一样的。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钟造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游百病,戴香囊,备祭品。

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生于楚威王武历正月初七,或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来源是伍子胥的忌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对邻居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灭吴。”夫差听了大怒,于五月五日把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起来扔到河里。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个来源是为了纪念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端午节的第四个来源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于六月五日殉难。后人钦佩他的诗歌,哀悼他的英勇事迹。它是为了纪念诗人节而举行的,诗人节被定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秋瑾出生于浙江绍兴。她年轻时擅长诗词歌赋,喜欢骑马击剑。她被称为木兰和秦良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他策划了一场起义。他在会上被清兵逮捕,不屈不挠。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宣恒口英勇牺牲。

第四,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像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发展缓慢。古代皇帝有一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节”一词就有了记录。后来贵族学者纷纷效仿。在中秋节期间,他们观看并崇拜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表达他们的感情。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形成了一种传统活动。直到唐代,人们更加重视这种祭月习俗,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太宗》记录了8月15日的中秋节,这在宋代很流行。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砸药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中秋节的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古时候天上同时有十天,庄稼晒死,百姓穷困。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有着无穷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登上昆仑山之巅,充分利用自己的神力,拉开弓,一口气射下九个以上的太阳,命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升降,造福人民。

后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猎,后羿所有的时间都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美丽恩爱的夫妇。

许多仁人志士来此求学从师,别有用心的孟鹏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去昆仑山访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过的王太后,向她要了一包仙丹。据说吃了这种药可以瞬间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只好暂时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百宝箱里,却被反派孟鹏看到了。他想偷长生不老药,让自己长生不老。

三天后,后羿带领随从外出打猎,别有用心的孟鹏装病留下。后羿带领众人离开后不久,孟鹏手持宝剑闯入里屋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鹏的对手。危机时刻,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箱,取出仙丹,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外,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到了最近的月亮上,变成了仙女。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着诉说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又惊又怒,拔剑要杀小人。孟鹏很早就逃走了。后羿又气又心碎,他仰望夜空,大声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一个摇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追着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进了三步,他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后羿无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来到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摆上她最喜欢的蜂蜜和鲜果,在月宫向依附他的嫦娥遥祭。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在月亮下摆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运和平安。

从此,拜月中秋节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第二个传说——吴刚摘得桂冠。

还有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据说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花树生长茂盛,高达500多尺。下面有一个人经常砍,但是每砍完一次,砍的地方马上就合上了。千百年来,这棵月桂树永远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人叫吴刚,汉朝西河人,曾经跟着仙人上了天,但是他犯了错,仙人就把他贬到了月宫,每天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工,以示惩罚。在李白的诗中,有“欲在月中,自付寒”的记载。

中秋传奇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奋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联合各种抵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消息传递起来非常困难。军事家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命令部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里,然后派人分别送给各地起义部队,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夜响应起义。起义那天,所有的反抗者一起响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达攻占元朝,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极了,赶紧传话,说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全体将士都要与民同乐,并且要把当年开战时秘密送来的“月饼”作为时令糕点送给大臣们。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越来越多,如碟状,也成为很好的礼品。中秋节过后,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