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公元前340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地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不让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的大米扔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用艾叶或者芦苇叶和荷叶包粽子?《初级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自称三闾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对他说:“你祭祀的东西都被河里的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起来,绑上五色丝线。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用“叶子裹小米”做成“角小米”,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端午节食品。
扩展数据:
一般认为,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其实,据专家考证,粽子只是一种常见的民间食品。起初,端午节吃粽子并不固定。据说端午节吃粽子是对屈原的祭祀,这是后人形成的,只是反映了民众的意愿。
相传公元前340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临亡国之痛。5月5日,他悲愤交加地把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防止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用竹筒把大米扔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来。
也许你会说,吃粽子和赛龙舟应该永远和屈原有关,不就是用来纪念他投江后的吗?那不一定。据考证,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吴越春秋以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在被认定为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能体现出当时的赛马习俗。如《楚辞·涉河》中有:“乘船归元,齐武邦败。”船尾船在当时本质上是一种赛艇。
关于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明吃粽子的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初称之为“五月初五,夏至日”,可见古人也在夏至日吃粽子,而不仅仅是端午节。
参考:人民网-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吃?
人民网-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