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的节日历史

农历十月初一,江口县羌村和漆树坪的羌人迎来了他们盛大的节日——羌年。那一天,村里家家户户贴对联,宰杀猪羊,载歌载舞,迎接新年。

江口县英涛乡漆树坪羌族村位于范静山东麓,在海拔900多米的山上。整个羌村280多人。是我省唯一一个羌族聚居的村落,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习惯。

当天上午,记者与江口县委宣传部驱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前往漆树坪羌寨。只见有的住户忙着贴对联,有的在杀猪宰羊,有的青年男女在跳舞、唱山歌、放鞭炮。整个小屋完全沉浸在新年的盛大气氛中。当萝卜村的羌山大鼓还在雁门大峡谷中鸣响,石壁庄严的表情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不禁要问:古羌族到底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们自信地打开历史,自然不会忘记“东夷、北帝、南蛮、西羌”的常识。连《史记·六国年表》都说“宇星生于西羌”。《淳传》也说:“鲧娶了一个姓辛的女儿,她被人叫做打女。她年幼无果,又在山中玩耍,意思是人有所感,于是怀孕,生下了高密度。我家在西强,地叫石秀,也在四川。”

“禹声曾是西羌”的说法,可以从一些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得到广泛印证。挚友章太炎先生对余牛、“羌”、“江”均有研究,“知羌亦姓江”。《国语·于今》说:“黄帝以姬水为成,以为成,故黄帝为姬,为姜。”“姜姓出自西羌,非西羌出自姜姓。”顾颉刚先生在《禹与四川的关系》一文中说:“夏族发源于西北,发源于黄河、岷江上游,故是黄河、岷江上游夏族的遗存。”

学者们对古羌族和华夏的起源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生活在古羌族地区的人们则停留在关于古羌族文化和历史的碎片化民间传说中。

许慎的《说杨文补》对羌的解释是:“羌也是西戎的牧羊人。从人,从羊;羊亦声。”古代羌人以牧羊为生,羊成为羌人最早的图腾崇拜。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崇拜,人们自然而然地忘记了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牛”是羌族的图腾崇拜吗?虽然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牛”并不能和古羌族像“羌”一样联系在一起,但一个重要的民俗从侧面告诉我们,“牛”在很早以前就被羌族驯化,成为古羌族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羌族先民要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图腾和祖先,包括祭祀牛王的内容。因此,大年初一也被称为牛王节(牛王菩萨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牛喂几升面粉,用青稞面粉做包子,挂在牛角上。他们还把牛挂红,用猪油或酥油擦亮牛角,然后追到山上,让它们自由发挥。

可见古代羌人对牛的尊重和崇拜并不比羊差。那么,这个民俗是不是在告诉人们“牛”也是羌族一年一度的活动中羌族的图腾崇拜呢?

古籍中对古羌的记载对于古羌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史料价值,古羌地区流传的许多民间传说可以印证记载中的一些史实。这无疑会给中国第一个藏邦建设过程中的“建设藏羌文化走廊”战略带来一些启示。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发展羌族文化,不断丰富和深化“藏羌文化走廊”的特色,创新“文化扬州”的工作思路,值得每一个关心羌族文化的人思考。

进入羌族家庭庆祝羌族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一,罗布寨村民按照传统习俗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山活动。祭山活动从悠扬的唢呐开始。村里的老石壁王明杰带领村里的长辈和村民从村里出发,吹着唢呐,驮着祭祀用的山羊,绕着村子走了一圈,然后到达了村后的潘麟山。在神树周围,他一边带领民众跳羊皮舞,唱释比的佛经,一边祭祀山神、树神、村神等。,以表达他们对万物有灵论的宗教信仰和对五谷丰登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他们对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感激之情。

晚上,村民们围在篝火旁,烤羊,唱民歌,跳沙伦,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尽情地喝酒唱歌。羌历年也叫羌年节,羌语称“日美吉”,意为吉祥喜庆的节日。也是羌族庆祝丰收、团聚的传统民族活动。其内涵类似于汉族地区的春节和藏区的藏历年。

羌人从“以水草为生”过渡到“以山石为房而居”后,即从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后,根据古代羌人的阳历十月历和羌人“解释比”的铁板计算,推算出九月初一(即农历十月初一)为羌历年,这一天被视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

从春种到秋收,辛苦了一年的农民进入了农闲季节,辛苦了一年的牛获得了短暂的自由,被放到了山上。粮食进了谷仓,猪和羊进了圈舍,这自然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外出打工的人们也纷纷赶回家,于是人们开始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由于羌人崇拜精神性的东西,信奉多神,进入农业社会后,羌人不仅把自己的命运与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还把希望寄托在上天,希望神灵保佑羌人,年年风调雨顺,年年吉祥安康。因此,在羌族历年,每年都会举行“祭天许愿”仪式。同时,羌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与牛形成了特殊的感情。羌族人认为粮食的丰收离不开牛王的帮助,所以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牛王会”的习俗。

严格来说,“山祭会”是羌人美好愿望的表达(民间称之为“许愿”),而羌历年则是羌人表达美好感情的感谢方式(民间称之为“许愿”)。所以山节是“春祷”,羌历年是“秋酬”。两者都属于农耕活动,既体现了古羌族传统文化的光芒,也展现了羌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凌晨四五点钟,早餐桌被打开了。整个过程充满了人情味。因为气温冷,同桌的村民说他们家的五谷酒是专门用来驱寒的。颤抖冻僵的手忍不住喝下了这辈子从未喝过的最早的酒。果然,这酒把寒气赶走的厉害,让山里的夜不再那么冷了。在城市人眼里,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有点贫穷,但生活的简单并不影响幸福。婚礼送礼的人在打扮,我们准备出发,送她去男方家,出门祭奠的日子都算在内,所以6点左右,我们准备好了。

在热烈的鞭炮声、礼客的话语、唢呐的滴答声中,新娘被弟弟抬上了轿子。那时候天已经黑了,一路,吹风放鞭炮。送亲的一定在最前面,后面是唢呐队,礼客,轿子,嫁妆,嫁妆队。礼客一路走,一路喊,一路拍。反正过了桥,上了火车,他们就得放手。所有的嫁妆都是红色的。

除了传统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新娘的嫁妆还增加了红色床罩、冰箱等。为她送行的姐妹们也爱上了涂口红、捋眉毛的时尚。

从村民穿的衣服来看,羌族男子的民族特色早已被现代文明磨灭,他们的民族服饰已经被西装、运动服、运动鞋所取代。而女性则“固守传统”,她们继承了羌族人的个性和美丽。新郎首先要举行感谢祖先、挂红的仪式,这是在礼宾司的声音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然后是新郎新娘的瞻仰。据说新郎挂的红越多,好运越多。

就这样,新娘在唢呐和鞭炮声中被新郎抱起,开始了新的生活。然后,待嫁女引出华庭,在整个婚礼中举行礼宾司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因为每一个仪式都要由他们主持和完成。男方和女方家邀请的礼客都是自己人,其次才是礼客。他们呼之即来,首先拜天地,其次拜厨子,其次拜父母为上宾。反正有人会把席子往另一个方向拿,新郎新娘转身,总会把四个方向都转过来。

最后是揭开面纱的隆重仪式。在祭奠之前,新娘可以带任何珠宝。你必须先去法院一趟,然后才能带。

新娘到之前,要先放鞭炮,然后客客气气的叫出来,然后舅舅把鸡杀了,用鸡血在门口画个符,然后用刀把符套在门口。就这样,新娘一被抬进屋,就被一群亲戚朋友攻击轰炸。然后新郎新娘被送到洞房洗脸,带上首饰。羌族会在农历十月初十过羌族新年。这个时候羌人家庭已经开始杀猪,可以吃血馒头了。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族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节日期间停止工作,外出。聚在家里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牛犊、羊羔、鸡等祭品,祭拜祖先和神灵。有的地方,端公跳入圣林,在祭坛前宰羊洒血祭神,羊肉回赠各家,然后请一家人喝自制的酒,唱酒歌,锅碗瓢盆跳舞,庆祝丰收。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会唱自己的山歌,无论是劳动生产,还是婚丧嫁娶,都会载歌载舞。节日是唱歌跳舞的最佳时间。所以,逢年过节,羌人要尽情歌舞。九歌是春节期间传统的“杂九”对唱形式。唱歌时,主客并排而坐,两人一组轮流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线高亢而声音委婉,风格淡雅朴实。歌词较长,表达吉祥,查看祝贺和奖励,或讲述家族历史,追忆祖先功绩。节日歌唱经常伴有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铠甲”、“皮肤鼓励”,其中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跳舞时,男女互换位置,营造出热烈快乐的节日气氛。大约半分钟后,一铲终于又起来了。

男女数十人出席,伴有歌舞,常载歌载舞。羌笛是伴随歌舞的主要乐器。这是一个古老的六阶双管单簧管。此外,还有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演奏、演奏、弹出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使节日里的人们异常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