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俗称“阴历”)和阳历为什么会有区别?

农历,也称为夏历,据说起源于中国的夏朝。非常科学实用,所以流传至今。农历根据全年的自然天数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农历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夏小暑、大暑;立秋,初熟,白露,秋分,寒露,秋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冬季严寒。另外,全年中的月份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来设定的。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叫做“新月”,每个月的第十五天叫做“希望”。在“新月”日,月亮运行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影子朝向地球,与太阳同时出现,所以人们看不到月亮。在“了望”日,地球运行在太阳和月亮之间。太阳从西边落下,月亮从东边升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满月。因为农历年约355天,与地球年相差约11天,所以每3年应有一个闰月,每19年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被称为闰年。具体的闰月取决于节气的弹性。

农历不仅是根据地球回归的一年所花的时间来指定的,也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来指定的,而且参考了周围的气象和物候条件以及农业活动,比较实用,所以就成了四季分明,容易记忆的历法。在中国,农历特别适合中原广大地区。

阳历最初是由古埃及人制定的,后来传入欧洲。一开始规定单月为大月,每月31天。双月是一个小月份,每个月有几天。不过这比回归年多了将近一天,所以我从二月减去一天,改成了29天。凯撒死后,他的侄子奥古斯都继承了王位。他生于堕胎的八月,所以改八月为大月,以示皇权。这样一年就多了一天,所以二月减去一天就变成了28天,其他一些月份也做了相应的变化。这个阳历叫做奥古斯都历。这种历法混淆了历法系统。

阳历的公历年与回归年非常接近,与季节和节气相吻合,便于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因此在世界各国都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奥古斯都搞乱了阳历的历法体系,而阳历本身并不完善,所以阳历的改革正在探索中。鉴于公历的缺点,联合国提议从下个世纪开始实行新的世界历法。

阳历的缩写是相对于农历而言的。

制作历法的基础是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一周,即一个回归年为一个公历年。一个回归年相当于一个四季循环,与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所以阳历的制定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让阳历的历法年份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这样的阳历可以和四季节气保持一致。

如何制作日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也就是365天5: 48: 46,不是一天的整数倍。为此,①阳历的公历年有两种长度。一种是小于回归年,定为365天,称为平均年;一是大于回归年,定为366天,称为闰年。②合理设置闰年,解决“隔几年一闰”的问题。一个回归年的零数是5: 48: 46,大约是四年后的一天,所以“四年一闰”比较合理。这种阳历叫做儒略历。它是由罗马皇帝朱利叶斯·凯撒(公元前100-44年)在埃及天文学家的帮助下建立的。但四个回归年的零数累加在一起,就是23: 15分4秒,不到一天,相差44分56秒。所以“四年闰”,时间周期长,会逐渐产生公历年和回归年的差距,每400年相差3天。为此,我们必须每400年跳过三次。闰年是公元年的总数能被4整除的一年。但如果年份尾数为零,如1600、1700、1800、1900、2000等。,能被400整除才能定为闰年。这样每400年可以跳过3次,设定97个闰年。经过这样的改革,儒略历解决了“四年一闰”带来的问题。以这种方式改革的阳历被称为格里高利历,或简称格列高利历。它是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制定的。公历,又称公历,是20世纪以来的一种世界通用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