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初中文化,母亲不识字,是如何培养出一个“诗歌状元”的?

我爸爸是木匠,我妈妈是清洁工。良好的家风培养了一个“诗词冠军”

距离我在东方卫视《中国诗书》总决赛中夺冠已经三个月了。安徽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熊树星这个名字,至今仍会被学校的同学和老师提起。但熊树星并没有感觉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依旧照常上课,自己看书学习。目前正在准备广播电视专业的研究生考试。

“我从小就喜欢背诗,偶然碰到这样的文化节目。有机会就参加了。能拿冠军真的很幸运。”熊树兴说他有几千首诗的储备,现场背几首应该没问题。但是赛制还是很难的,比如“飞花令”,在固定的位置给你一两个字,让你说出两句可以一一对应的诗。如果你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回答他们,你将被淘汰。记忆能力、大脑搜索速度、心理承受能力都要发挥到极致。

大二的时候,熊树星曾经关注过一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后台有一个回答问题的互动栏目,里面有1000多个关于诗歌填空的问题,都是去掉半句,让回答者再填半句。

熊树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对的。这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后台记录了他的答题分数。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委托这个微信官方账号寻找参赛选手参加诗词大会。他们找到了熊树星,就在期末考试前,节目录制时间太长,熊树星没有参加。

《中国诗书》节目扎根传统文化,创新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以文笔展现家风。比赛分为“家有诗书”和“君子之争”两个部分,考察选手的记忆力、诗歌储备、敏感度以及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熊氏兄弟是参加节目的42个家庭中第一批三连胜直接进入决赛的。一路过关斩将的姿态,体现了他们深厚的诗歌功底。

因为《中国诗书》的档期比较短,又是清明节放假期间录制的,熊树星接受了节目组的邀请,报名参赛。因为节目组要求选手以家庭为单位参赛,熊树星只好拉着一个亲戚“上阵”。

但他父亲只有初中学历,母亲不识字,妹妹中专毕业,正在工作。她很久没碰过书的背面了。突然,他想到了他上高中的表哥熊,但他的想法遭到了表哥家的拒绝。

表哥马上面临高考,他是学理科的。他满脑子都是化学反应和计算公式。诗词歌赋是最让他头疼的事,别说参加大型诗词比赛,就是中小学背的古诗他也几乎全忘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要补上这么多的诗歌知识。他能及时赶到吗?

熊树星决定直面困难,给自己一个挑战。在剩下的10天里,他领着表弟给自己的软肋——古诗词来了个惊喜。熊树兴动员父亲去说服叔叔,最后他们同意了。根据竞赛规则和题目类型,熊树兴整理出一套复读题,让表弟背诵。和熊树兴相反,我表哥是个反应迟钝的人。熊树星想了很多办法,让表哥在短时间内多储存一些诗词。

熊树星小时候喜欢诗歌。当他有空的时候,他经常翻阅这本诗集。遇到喜欢的东西就背下来。他还明确了诗性词语的含义。他涉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诗歌节奏、创作规律、节气风俗,积累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文学基础知识。

“苏轼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从不抱怨,从不写气话,写山水,写美食,写人情,都是乐观豁达的。对于我这种‘任性’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和解。”诗人中,熊树兴喜欢苏轼的旷达洒脱,王维的圆融禅意。

除了爱好诗词歌赋,熊树星还经常听戏曲。他认为戏曲虽然不是当下的流行音乐,但却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值得传承的价值观。再加上优美的歌声和久违的锣鼓声,是一种释放和享受。

谈及父母的教育,熊树兴充满感激:“我爸爸是个木匠,工作很辛苦。他平时话不多。他小时候经常给我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故事。我妈妈在做清洁工,因为她小时候很穷。她经常告诉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也许正是这种平凡简单的性格给了我很多力量。”

节目中能看到的不仅是熊氏兄弟深厚的诗词功底,还有他们孝顺、礼让、谦让等传统美德。决赛前,当被问及乡下奶奶是否知道他们参赛的事情时,兄弟俩表示,奶奶在电视上看到孙子很开心,但奶奶看电视很难受。因为家里没有有线电视,她要去亲戚家看,所以“想站久一点,让奶奶多看会”。

在之前的比赛中,当熊氏兄弟与年长的吴晓燕和吴建民比赛时,在回答环节中有一个简单的问题。熊树兴在按下答录机前特意看了他们一眼,做了个交接的手势,试图把机会让给对方,完成老人的心愿。就像熊氏兄弟出场时唱的一首诗——“忠信久传,诗书代代传”,两人用行动将中国传统美德和诗词文化完美结合,用文笔彰显家风。

“我喜欢和别人交流,喜欢听别人说话。”熊树星从小就对写作有着深深的热爱。在他看来,当记者能听到别人的故事,也算是增加了自己生活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