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班》在中国画技法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第一,在技法上,墨色的堆积,层层堆积的染色,塑造出磅礴之势。虽然红色是画面的主色调,但墨色仍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后,蘸朱砂,由浅入深逐渐染出。柯然先生以朱砂为墨,采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色墨交融自然。只见朱砂略浅,墨浮其上;中间色调时,墨色融化;在最亮的地方,点的是厚厚的朱砂。整个画面的最终色调效果颇具明代挑红犀牛漆器的特色,极为庄重、豪放、古朴典雅。
其次,在构图上,呈现了李家山水中典型的“碑构图”和“门构图”,巧妙地构成了“两个半空间”。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上下总是有很大的差距;而李可染只是把山峰和坡脚剪掉,采用了不留余地的饱满构图。这样,观众就被迫把注意力集中在山上,产生一种如同仰望纪念碑的震撼感。此外,柯然先生还刻意弱化了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场景的七八层楼几乎被压缩在同一个平面上,像门板一样垂直挡在观众面前。这样通过碑式和门板式的构图,大大加强了山造型的视觉冲击力,山的气势更加醒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刻意加强了画面的平面感,但并不完全平坦。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李可染为了营造“万山”的深邃辽阔境界,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文章。“门板”仿佛在这里开了一扇窗,你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远山在浓密的云层中直抵天际,继续通向无限幽深悠长的空间。因此,通过约占整幅画五分之一的左上角,可以保留传统山水画表现广阔意境的“远”势,而不会完全妨碍门板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二度半空间”,即以高而立,以平而远而终,使高大有力与深邃幽静相结合。
再次,李可染早期山水画沿袭传统,以留白为主,墨色为辅,以淡墨为主,浓墨为辅。但是这幅传统山水画,黑白对比不强,整个画面普遍是灰色调,不够精神。到了现代,黄和林风眠两位大师分别通过引入低调和高光的西洋画,试图突破传统水墨画的灰色基调。师从黄和林的柯然先生也从中受益匪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西洋画有深厚造诣的李可染借鉴了素描的五度色阶:纸张本身的明度为零,屋顶和树干为五,大部分画面统一在四至五个深色阶;同时结合纪念碑式的全尺度构图,没有多余的空隙,零亮度只留下瀑布、白墙等极小的区域反射天光。从1956开始,沿着“从无到有,从无到有”的思路,李可染逐渐发展出一套将山水画中的积墨与西洋画中的逆光法相结合的艺术语言体系,实现了传统水墨画中黑白关系的“拓扑倒置”。
李可染全新的艺术手法在《万山红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画面几乎所有的角落都被填满;浓墨重彩,加上其他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被挤压挤压后留下瀑布、白墙、云朵等极其狭窄的缝隙。正是因为周围丰富的色彩,这些挤压出来的白色越来越鲜艳夺目;黄对的“艳光”正是这个意思。往往观众会误以为李可染在这些“白挤”的地方用了白色颜料,但其实这只是可染大师营造的视觉错觉。
这种明暗的处理,让画面突然精神起来,看起来光彩照人,容光焕发。“挤白”点燃的万山,在水墨积淀、色彩积淀和“两个半空间”营造的气势和意境之上,又多了一层静谧而崇高的精神空间。祖国壮丽的河山在李可染笔下被赋予了神圣而永恒的力量。
李可染?万山红遍
卞的诞生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时代烙印。65438年至0954年,李可染、张定、罗明克服重重阻力,远赴江南写生,拉开了中国新山水画改革的序幕。此后,以赵望云、石鲁、傅抱石、钱松岩为代表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也开始走向真善美,描绘新中国日新月异的新景观,描绘新时代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与此同时,毛泽东的诗歌逐渐成为中国画坛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创作题材,各个流派都致力于创作,以表现他诗歌中的山水意境。1960结束素描多年回到画室创作的柯然先生,自然开始涉足这门学科。
毛泽东的诗歌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其意境十分广阔。在艺术界流行革命题材的时代,是山水画家愿意表现的题材。20世纪60年代以来,柯然大师以“可贵者”、“要魂者”的勇气和最难表达的毛泽东名句,创作了《百万英雄过江》、《长征》等一批经典作品。《万山红辨》可谓这部作品的巅峰之作。
“看遍山山水林”是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长沙名句,描述的是深秋湘江畔岳麓山的壮丽奇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画坛掀起了一股描绘毛泽东词意的热潮,但很少有画家敢于尝试“山无处不在”的主题。一方面,“万山”的意境相当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了画家对空间的驾驭能力。没有钱山的山,根本无法表达“万山”;另一方面,“红散”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山水向来是用水墨画的,使用红色作为点缀可谓谨慎,更何况“红散”。这两大创作难点使得当时的画家普遍视其为畏途,无法落笔。
面对这种情况,李可染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辨》。那时候的柯然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1960先生回到工作室的时候,胸口已经有了沟壑。再者,从1961开始,李可染被特许夏天住北戴河,冬天南下广东从化温泉。他连续三年在中央最高领导人独家领导的疗养地潜心创作,待遇之优厚,在当时全国的画家中绝无仅有。另一方面,朱砂对于形容“遍天下”必不可少;而李可染以对纸墨等绘画材料的考究著称,普通的朱砂当然很难入其眼。然而颇为巧合的是,在1961-62期间,柯然先生意外得到了半斤从故宫流出的干龙朱砂(干龙朱砂是千挑万选中的极品朱砂,原为乾隆皇帝所拥有,有珍贵的御玺,其稀有程度不言而喻)。至此,一切准备就绪,打造“万山红遍”的主题。
1962年,李可染在广东从化温泉度假村首次尝试创作“万山红班”。1963年还在从化温泉,有了二次创作。后来,1964年,可染先生又在北京西山八大疗养地创作了四首《万山红辨》。同年,应荣宝斋之邀,他为十五国庆创作了另一幅画。李可染先生创作了七首《万山红辨》。
从1961开始的三年,是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三年。这期间,李可染“采一炼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山水世界;而“李家山”的范式也逐渐确立。这一时期的作品都见证了一代大师在创作上的创新与突破,其中以《万山红班》系列最为典型。
5438年6月至2000年10月,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李可染水墨画艺术世纪展”,展出了120多幅李可染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人物画和书法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约有60件来自海外收藏家,其中之一是卞。时任李可染基金会秘书长的王鲁湘先生陪同戴乃迭遗孀邹佩珠夫人赴台观看展览。一出机场,他就觉得眼前一红。原来,《万山红遍》作为本次展览最重要的作品,被印成大型灯箱广告,挂满台北。一时间,浓郁的赤红前所未有地“占领”了台北的大街小巷,可见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
《万山红遍》作为展览的主要代表作,被摆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也是观众中唯一一幅装裱在金色画框中的作品。红色和金色相得益彰,让房间充满了亮度。邹佩珠女士在画前站了很长时间,看了一遍又一遍,忍不住哭了。她让主办方转达对收藏者的感谢,感谢他们的精心保管,让这些画在几十年后依然崭新。
《万山红辨》完整展现了一代宗师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境界;同时也无声地讲述了柯然先生如何在动荡而辉煌的20世纪为中国画的未来进行艰辛的探索,为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一片不平凡的天地。《万山红遍》作为李可染的标志性代表作,是当之无愧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