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狼挡在门外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勉强维持生活;可以免于饥饿

从文化差异看翻译中词义的确立

曹刿出生了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硕士,2004,湖南长沙418000)

词汇是文章中最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词汇,我们无法描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英汉两种语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词汇所包含的各种文化意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从汉英词汇的语义现象出发,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汉英词汇的耦合、排比、空缺、冲突等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特别是从词语的翻译意义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翻译中的正确方法,为外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汇翻译,文化交流

摘要:词汇是课文中最基本的材料,它与我们丰富的词汇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在词汇的选择上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本文旨在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现象出发,对翻译中的英汉词汇语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词汇的重合、平行和冲突,以揭示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空缺;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找到一个好的翻译方法,也有利于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义翻译,文化交流。

词汇耦合

英语和汉语在选词上不可能绝对一致,因为人们的生活经历往往不完全相同。然而,英语和汉语在选词造句方面有相似或相近之处。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语言耦合。以头部为例:

人或动物的前部

他们砍下了他的头。他们砍下了他的头。

(2)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3)头部

用锤头敲打钉子的头部。

(4)头数

10头奶牛10头奶牛

(5)固定结构

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不正视现实,逃避现实。

保持清醒,以免灭绝。

不切实际的,空想的

下面还讨论了两种情况下动物名称的语义:

同一个动物名1所代表的语义耦合现象。1

各民族对某些动物属性的认识往往是一致的,从而对某些动物名称产生类似的联想,如“狐”、“狐”。

不要相信那个人,他是个狡猾的老狐狸。

不要相信那个人,他是个狡猾的老狐狸。

当狐狸说他吃素的时候,母鸡就该小心了

狐狸自称吃素的那一天,就是母鸡提防的时候。

狼也表示“饥饿”的语义,如:

我希望我从天上带下来的这些小金块能帮到门外的狼。

我希望我从天上带回来的这些金币能让我们不再挨饿。

1.2不同动物名称所代表的词义耦合现象

不同的民族文化有时会用不同的动物名称来表达相同的民族习俗。我们来分析一下表达“愚蠢”、“威风”、“胆怯”三种语义的动物名称:

中文里有很多表示“愚蠢”的动物名字,常见的有“猪、熊、驴”。如“你真的是一只熊”,意思是“你真的很笨”。“猪”和“笨猪”的意思是“愚蠢的人”。英语中有驴或驴、猪、鹅等动物表达相应的语义。以驴和驴为例:

你为什么把你的手指放进火里,你的蠢驴?

你这头蠢驴,为什么把手伸进火里?

你这个混蛋!你这个蠢驴!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

你这头驴,你这头蠢驴,你怎么能做这种事?

在汉语中,动物“虎”常被用来表示“虎怒”、“虎下山”。英语用狮子而不是老虎来代表,比如雄壮如狮,威严如狮。

英语和汉语指相同或相似,但表达许多不同的概念。译者永远不应该为了相似而放弃传达意义。在相似性不能传达意义的情况下,译者应尽可能放弃源语言中的词语形式,用目标语言中的习惯表达来代替。只有这样,译文才能给读者带来大致相同的效果。

双字排比

汉语和英语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事情。比如我们用“像雨后的蘑菇”这个短语来形容新事物的出现,而英语中有一种说法叫“就像蘑菇一样”。两种形式虽然不同,但在“众多”的意义上是平行的,所以可以相互翻译。再比如他在狗窝里,应该翻译成“他的名声毁了”,译文和原文语义平行。当然,这种英汉对应只是整个意象词中极个别的巧合,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由于英汉民族的不同特点,英汉意象语言的表达也不同。因此,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应从各自的民族特点入手,才能达到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2.1英语和汉语的地理环境不同。

中国是一个以陆地为基础的国家,所以陆地上的人和物自然被用作形象语言中的隐喻。相反,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与语言相联系的自然与海洋有关,他们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也反映在他们的形象语言中。比如比喻在严峻的考验下谁最强,中国成语就是“风平浪静,水秀方知船好”。中文里“未雨绸缪”的意思是在下雨前挖通桑园,修好门窗,意思是平时做好准备,而英文里的意思是“趁着天气好扬帆”。虽然比喻相同,但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不同民族引起的联想是不同的,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未雨绸缪”;不列颠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在习语翻译中,可以采用也必须采用平行翻译法,即用形式不同但比喻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译文代替原文。此外,中英两国对“西风”的感受不同,这个概念就像中国人对英国人心理中春天的感受,这是因为英国地处西半球。中国自古就有“尊南卑北”的传统。而英语在表示“由南向北”时自然是由北向南的意思,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等方位词分别是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英汉形象语言的时候,不能离开民族的地域、经济、心理素质。只有把握民族特色,才能正确理解一个民族的内涵,达到正确理解、翻译和应用的目的。

2.2英汉民族风俗不同。

英语和汉语的民族习俗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观察角度不同,他们对色彩的感受必然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中国文化中,婚姻使人们想起与红色有关的形象:红色的喜字、红灯笼等。在西方文化中,婚礼让人联想到白色的婚纱、白色的衣服和教堂。比如:

每次他来纽约,他都要尽情狂欢。

每次去纽约,他都疯狂庆祝。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多表示愤怒、激动、疯狂等。

对反对活体解剖的人来说,提到动物实验就像暴跳如雷。

对于那些反对活体解剖的人来说,一提到动物实验,他就暴跳如雷。

在英语中,绿色往往意味着嫉妒和愤怒,也意味着绿色或被欺负。

约翰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但嫉妒使汤姆和他打了起来。

约翰买了一台彩电,但嫉妒使汤姆和他吵了起来。

你在我眼里看到绿色了吗?

你以为我好欺负吗?

黄色表示感觉胆小怕事。

在这个企业中,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在考验时刻到来时可能会变得懦弱的人出现。

我们雇不起在考试时刻畏缩不前的人。

2.3英国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由于中英两国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差异在所难免。例如,中国人在表示希望成功时,经常使用“菩萨保佑”或“上帝保佑”,这表明中国人信奉佛教。英国人信仰基督教,他们的偶像是上帝,所以准确地表达为“愿上帝保佑我”或“愿上帝保佑你”。再比如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两个和尚挑水,三个和尚没水。把这句谚语翻译成英语并不那么容易,主要是因为西方对“和尚”这个概念并不熟悉。如果只是重复意思,可以套用英语现成的成语:一个男生是男生,两个男生是半个男生,三个男生不是男生。如果强调形式,可以用直译和解释:一个和尚,两个水桶;两个和尚,一个水桶;三个和尚,没桶,没水——手多,活儿少。如何选择,要看作者关注哪个方面。

三个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词或意义的不对应。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主客观世界以各自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分割和特殊化,从而必然导致词汇空缺。语言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给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 .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二是不同宗教信仰导致的词汇空缺;第三,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词汇空缺。

3.1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生活环境不同,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相应的资源,造成词汇空缺。比如竹子不是英国本土的植物,我们在它的语言系统中找不到对应的原始词汇,就必须向其他语言学习。中文的“竹笋”必须翻译成竹笋。

英国的天气多变多雨,所以人们对天气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喜欢谈论天气。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陌生人之间还是朋友之间,这种话题都会变得司空见惯;然而,在中国,吃是主题。中文里有很多围绕吃而构建的词汇和表达,所以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字面上的表达。比如“不能吃”“吃大锅饭”“吃闲饭”“不能吃”都不能翻译成英文。

3.2不同宗教信仰造成的词汇空缺

中英两国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必然导致文化真空,即文化空缺,这在词语的使用上尤为突出。

计划者们正忙着绕过这个棘手的问题。

计划者们忙得不可开交,以避免戈尔迪的棘手问题。

让双方联合起来,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听到以赛亚的命令“卸下沉重的担子……让被压迫者获得自由。”

无论我们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让我们都记住先知以赛亚的重托:“卸下重担……让所有受压迫的人获得自由。”

中英之间有很多文化上的差距,比如中国的农历节气,天干地支,阴阳八卦,道教,中医,武术等。在英语国家,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词汇来表达这些外来文化现象,比如牛仔文化、嬉皮士文化。如果在翻译中遇到这样的话,最好是直译加补充。

3.3不同风俗习惯造成的词汇空缺

中国和英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化和习俗。这些差异必然会导致词汇空缺。语言中的数字与他们是否幸运无关。由于人们的习惯不同,英语和汉语中的数字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西方英语国家对“十三”特别忌讳,认为它不吉利;而汉语中却没有相应的词汇内涵。中国人对欧美文化的这种理解感到不解,却对“六”和“八”情有独钟,认为是“好运”。欧洲人和美国人也对中国文化的微妙含义感到困惑。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必然导致英汉词汇或词义的不对应或空缺,进而造成翻译的困难。好的翻译应该尽可能贴近原文,表达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和文化意义。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第四,词汇冲突

词汇冲突是指语言之间的矛盾。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在翻译中却不容忽视。一点疏忽可能导致千里错误。词汇冲突表现在以下两种情况。

4.1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是一样的,只是正反意义不同。

在比较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积极意义,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消极意义。比如,农民在英语中通常是没文化、粗鲁、缺乏修养的意思。在我国,“农民”一词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没有英语中的贬义。很多英语学习者认为“农民”就是农民,在处理“我父母是农民”时,就翻译成我父母是农民。

其实农民这个词是准确的。由于文化内涵不同,褒贬的意义也不同。

知识分子≠干部≠干部

政客,政客,野心≠

宣传≠宣扬个人主义和个人主义。

翻译这类词语时,要注意词义和所指范围,盲目采用等值翻译,会导致翻译的失败。

4.2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相同,但联想意义相反。

这种现象主要是表示动植物的词语,其真实含义是两个民族赋予了不同的联想。中文单词“龙”和英文单词“狗”很有代表性。“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了一种壮丽的民族精神,它的联想大多是积极的,但在英语中它与邪恶和恐怖联系在一起。比如“盼龙”不能翻译成希望自己的儿子是龙,应该翻译成希望自己的儿子是身体。“亚洲四小龙”不能翻译成亚洲四小龙。而是应该翻译成亚洲四小龙。对于这类词语,译者不应拘泥于原文,而应考虑到译语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尽力翻译出词语的文化含义。

结论

本文从英汉词汇入手,简要探讨了它们的语义特征,如耦合、排比、空缺、冲突等。基于此,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词义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英汉两种语言,尤其是翻译中如何准确确定词义,对于研究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熟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外,译者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并充分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