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春节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你的家乡有哪些充满春节回忆的地方?
五马街——禅街,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
除夕29日或30日黄昏。
农历十二月底,温州称为“三十”,即一年的最后一天。但由于农历的12月不是29天就是30天,除夕不是固定的,一般在这两天浮动,所以人们一般称之为“二十九或三十日黄昏”。
中年味道在一个不同年份的高大上很浓。
“回冬”后,全家人会有一次酒宴,或邀亲朋好友尽情吃喝,称为“汾酒”。
因为除夕是新年和旧年的分界线,意味着旧年和新年从这一夜开始划分。所以,无论贫富,每个家庭都要尽量把这顿饭做得丰盛一点。
朱的角碗里装的是特别的食物。
温州人吃“年份酒”是很讲究的,也是最吉利的。一般十种凉菜要盛在桌上十个朱红色高脚红碗中,称为“食全”。除了鸡肉和肉,还应该有花生(叫水果)、橘子(叫好运)、鲤鱼(叫跳龙门)、豆腐(叫在家清白)等。,而且每个碗的顶部都要盖一个胡萝卜圆盘,以示欣赏。另外,中间端上来的大盘子里,一般都少不了“芋头”和“鱼”。这两道菜预示着家里会入不敷出,逐渐富裕。餐桌上的第一道菜一定是年糕,寓意“年年高”。
长辈们在吃汾酒的时候,也会借机总结全家一年的成败得失,争取新的一年有新的进步。这首竹枝词记录了七岁时全家吃酒的情景:
妻子和孩子在一个房间团聚,
鱼,瓜和茄子混合水果盘。
经常教告白,
家里天伦之乐。
压着孩子要铜钱。
除夕夜,长辈用红纸把铜钱串起来给下一代,或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叫“压岁钱”。《温州词》日:“这孩子高兴得像天上的仙女。屋檐下买鞭炮,笑着过年。
除夕充满了灯光和蜡烛。
除夕夜,要把点燃的红烛放在屋前屋后,放在每个房间,比如水缸,谷仓。这叫“过年灯”,让家里显得明亮温馨,充满过年仪式感。一个讲究的家庭使用一个小锡灯台,大多数人切胡萝卜,插红蜡烛。这一习俗至今仍在流传。
这支小红烛可以用来做灯笼。
熬通宵等春节。
人们喝多了酒,就寻求自己的娱乐,比如围棋、象棋、七巧板填字游戏、解九连环、掷骰子、玩五关等活动。人们经常彻夜不眠,俗称“守岁”或“看前夜”。
盛唐诗人孟浩然,开元十九年(731)腊月来到温州。那年除夕夜,他与同乡好友张子荣吃年夜饭,还写了《岳城张少府,年夜饭》:其中“续画烛,守旧岁而后长宴。“老梅花唱,新柏酒传”这句话,在几千年前的温州就能看到,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现在还在坚守的旧习俗。
今天大年三十,全家人可以看电视春晚,也可以在微信上抢红包,迎接正月初一的到来。
正月初一,忙着走亲访友。
春节是一个整体的节日。从除夕到初一到初十到元宵节,基本上都有主题活动。温州民间有“初一拜庙门,初二拜公公”的说法,可见过年走亲戚是正月的主要活动。正月的第一天是最重要的日子之一。老温州已经形成了一套吃饭说话做事的规矩。
吃喝是甜蜜的,也是多姿多彩的。
正月初一的早餐是最重要的,大多数家庭主妇都不敢怠慢。
在温州,很多家庭会蒸松饼(一种用糯米粉蒸煮而成的饼)。吃的时候,把海绵蛋糕切成薄片,再把酱肉里的肥肉切成薄片,夹在两块海绵蛋糕中间,有甜有咸;有些人吃饺子,或者用煮鸡蛋煮粉丝或长寿面。这些食物都含有“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些人会煮除夕夜专门剩下的“过年饭”,吃捣碎的蛋糕和松饼。
喜气洋洋的“红”是新年的颜色。
在温州各县(市区),虽然正月初一早餐的侧重点不同,但“吉利菜头”的含义几乎是一样的。
比如在瑞安、平阳,有的人吃蘸糖的蒸年糕,有的人要先喝一碗红糖汤,再吃长寿面和鸡蛋;在泰顺,家庭主妇也是先做糖茶,蒸糖饼,菜头(咸萝卜)端上来给家人。“口头甜,色好”:亲戚酬谢,吉祥话生香。
洞头还有正月“拜茶”的习俗,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煮成甜茶称为“枣茶”,寓意吉祥;喝完茶还要烧“长寿面”以求好运,祝全家长寿。
在乐清,大多数人也吃吉祥的食物,如红枣和汤圆作为早餐。仅在雁荡地区,正月初一,他们就吃粽子:除夕夜,每家煮一锅米饭粽子,全家人会在大年初一早起吃粽子。据说吃粽子是因为“粽子”和“宗总”的谐音,寓意缅怀先人;二是因为粽子与“中”字同音,所以得到了名声的意思。
在市区,春节期间,客人还有奉上“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入两颗鲜橄榄,不仅香气扑鼻,而且浮在黄绿色的茶汤中,形似元宝,俗称“元宝茶”,内含新年吉祥富贵的彩头。
正月送元宝总说“好”
正月初一,有人会拿着红糖年糕做成的“金元宝”,缠上红绳和常青枝叶,挨家挨户“送金元宝”。一般来说,“送金元宝”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一个是吉祥的,一个应该是“好的”。几句吉祥话后,主人往往会赠送年糕或零钱。温州人也为此流行一句话:“正月初一,送元宝,句句说好。”此外,我市各县(市区)还有“买技”、“莲花”、“陶青”等多种送吉利话的形式。
有心过年也不晚。
温州人说“拜年”,有的叫“拜年”,苍南叫“探正月”。文成被称为“亮相之年”。在过去,如果一岁以下的孩子被带去“看”他们的祖父母,他们必须选择69年3月的日期以求好运。
按照旧习俗,温州人在正月初一不走亲戚。瑞安县令张复也在日记中记载,大年初一,除了上香,一般不走亲戚。初二的时候,他一口气走访了十多家。
在农历新年的第二天,各家各户会互相拜访,祝贺他们的除夕。如果他们在路上相遇,他们会互相祝贺很长时间(今天,他们点头握手问好),有些人会在胸前画十字,说“新年快乐”。这种方式并非温州独有。据《夏奈日记》记载,过年期间(1942),夏奈从外地赶回温州,因交通问题滞留在外。他在赣州的一个小旅馆里度过了除夕。正月初一,他在异乡街头游荡。他看到穿崭新衣服的行人,遇到熟人就鞠躬大喊“恭喜,恭喜”。他满脸笑容。
王先生老拜年现场。
“拜年”是有规矩的。一般是晚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同辈互相拜年。新婚夫妇第一次去岳家拜年叫“拜年”,晚辈去殡仪馆拜年叫“拜年”。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者延长到十五。不过温州人也有一句话叫“有心过年不晚”。
当拜访亲戚时,你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带礼物。50年代以前的礼品比较简单,多为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它们用特制的纸莎草纸包着,用红纸包着(有些还印着花边文字以示新年祝贺),因此被称为“纸鲍鹏”,也被称为“高宝”和“红包”。
春节期间,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大多会留下来喝酒、品酒,俗称“年酒”,即春宴。春节期间,夏鼐的日记里也多次记录了他去亲戚家办春宴的事。
按照老习俗,如果亲戚连拜年都不去,就意味着“断亲”(意思是不再来往),所以有些老亲戚(上一辈的亲戚)要轮流拜年,虽然四季八节没有往来,但春节期间一定要去拜年。
春节中的“十天节”
第一天,鸡日五德鸟
初二,狗养一切。
初三胖猪的牌坊
第四天,杨日圣杨开泰
第五天,牛日根,牛耕春天
农历六月初六,马日断五膘。
第七天,人亮灯,照人。
农历八月初八,古日开仓点灯。
第九天,我会每天对天许愿。
第十天,地球、太阳和维度依赖的地方
宋代《太平玉兰》记载女娲在铲起大地创造人类之前,先创造了其他生物。她在正月初一创造了鸡,第二创造了狗,第三创造了猪,第四创造了羊,第五创造了牛,第六创造了马。第七天,女娲用黄土和水按照自己的形象做了一些小泥人。所以初一到初六是六畜之日。其实女娲造化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六畜日”的流传也是老百姓希望“六畜兴旺,家业兴旺”的一种表达。
人们视鸡为吉祥物,所以新年的第一天被定为“鸡日”。鸡被称为“五德之鸟”,《汉书·诗传》说:头上一顶红冠,是德;脚后面有距离才能打,这是武德;敢于在敌人面前战斗是勇敢;有召唤同类的食物是仁慈的;黎明是信仰。
至于三伏天,根据《礼记》的理论,狗是“阳上之兽”,能守万物;“肥猪拱”是关于初三的吉祥语,象征来年吉祥。正月初四,人不能宰羊。如果天气好,就意味着今年羊会养得好,养羊的人会有好收成。Mari在古代被称为“增肥”。初六这一天,有到地里准备春耕和“穷”送人出门的习俗。人们通常在这一天开始工作或做生意。
门口一只肥猪,意味着好运和幸福的到来
然而,一些民俗专家说,在温州,牛羊节是在第六天。在温州农村,如瑞安、文成等地,有点灯列的习俗。即在这一天,除了给牲畜吃好“饭”外,晚上还要在牛羊摊上点上蜡烛,插上香,祈求六畜兴旺。
正月初七是“人节”,温州有点灯。例如,在文成等地,当晚每个房间都会点灯,祈求繁荣昌盛。在永嘉的旧社会,人们手里拿着香篮,去寺庙点蜡烛和烧香,祈求神和佛保护人口。
正月初八,古代称为“谷日”,有点像点谷仓的习俗。过去,在温州山区,人们当晚打开仓库点灯,在仓库前烧香,祝愿庄稼丰收。
在古代,正月初九被称为“太阳”。在洞头,有祭神的习俗,一般是在正月初九的深夜到凌晨。通常,那些向天堂许愿的人也会在这一天许愿,俗称“谢谢你的愿望”
总有一天,还有陆地。农历正月初十,人们认为是地球的生日。在这一天,中国的传统民俗是在房屋的角落和水缸里点灯、烧香和敬纸,并禁止移动石头和磨、磨、臼等石器,认为这样会伤害庄稼。
也有人说“六畜日”不是节日,但也表达了老农民的美好愿望。因此,在正月初几,在猪圈、羊圈、牛棚上贴红纸条、点上香的习俗至今仍然流行。
旧春节相关的禁忌
“大年初一休息不吉利,厨房不用菜刀,除夕夜菜都做好了,也不用扫把扫地”——夏奈日记1943年2月5日。
“福”在春节很受欢迎。
温州过年,民间也有“三十而食,正月初一而乐”的说法。也就是说,除夕夜餐厅力求丰盛,一般正月初一不做家务。这也是旧新年或正月初一的禁忌之一。
过年也有不吵架、不刀斧、不杀人、不讨债(甚至向父母要零钱)等禁忌。都说吵架会掉色;刀斧是凶器,动了不吉利;而且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打骂什么的。
在瑞安、永嘉一带,过年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叫“开年”,一年都不会顺利。在平阳,曾经有五天不挑粪、不倒厕所、不敲工地等禁忌,但现在这些习俗基本消失了。以前农村有“正月慢”的习俗,现在风气变了,这个传统习俗也快被打破了。有些地区,正月初二人们集体外出打工(有的甚至把家人都送出去);一些商店也打破惯例,在初二和初三开门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