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本关于自贡三大三小的广告策划书。

自贡是天府之国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中心之一。有着2000年盐业史和60年建城史,恐龙、井盐、灯会被称为自贡“三大奇观”,“小三绝”是享誉海内外的龚凡、扎染、剪纸,如“恐龙之乡”、“南国灯城”。自贡自清代中叶以来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现已发展成为以盐业、化工、机电、纺织、轻工、食品、新型建材为支柱产业的中等工业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贡灯会历史悠久。南宋惜春年间(公元1174年)在荣州(今荣县)任县令的大诗人陆游,留下了“告别秦楼,转眼春节,又点灯”的诗句。据《荣县志》记载:“荣县的新年元宵十分红火...而阳台是一个景,村民称之为亭,一城几亭。一亭形形色色,高峻厚重,楼台雕琢,春日结合,画工画工,嵌灯如星,一亭燃灯四五百盏,流光溢彩。西方人也乐见其成,北京没见过的也是。”起初,自贡地区的各种灯会活动一般都是由各种寺庙赞助的。在节气期间,这些寺庙会亮起红灯,元宵节时会燃放鞭炮和烟花。善男信女纷纷来到这些寺庙捐植物油,看热闹,求上帝保佑,驱邪。据清末统计,自贡现有寺庙1,208座,其中荣县大佛寺建于唐代,富顺县郭盛寺、雅拉寺、凌影寺建于明代。由此可见,自贡的元宵活动分布广泛,风情万种。

到了明清时期,元宵活动尤为盛行,样式多样,种类逐渐增多,规模不断发展。

“漂江灯”、“牛灯”、“孔明灯”、“狮灯市集”等灯会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灯会活动。还有“敬灶神”点红灯的习俗,也在民间广为流传。除夕夜(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要亮起红灯,就连贫困户也要在门前挂上红纸灯笼。中户挂方檐灯或六角宫灯;财宅是一盏大圆纱灯,以示对灶神的尊敬。

最受欢迎的民间灯笼是宫灯和纱灯。这些灯具题材丰富,精致巧妙。它们由竹子和木头制成,红色的丝绸、布和纸可以用作灯衣。富人家的厅堂、门口挂的宫灯、纱灯,要精心制作。有的嵌金镶玉,有的饰彩穗,有的题诗。因为纱灯是鼓形球体,用三根“B”形竹签钉成三脚架,悬挂起来,三脚分开,所以可以在空中离地三脚悬挂,三脚合拢,用手可以高举。当时比宫灯应用更广泛,龙灯、狮灯、花灯等杂技都是用纱灯来跳舞。

在自贡地区,元宵节活动都伴有打“龙灯”,又称“龙灯舞”或“龙灯戏”。一般正月初一开灯,正月十六关灯。

“龙灯”分为布龙灯、大龙灯、草龙灯、板凳龙灯等不同的“龙”来表演。一般来说,布龙灯都是十二三个人组成的,有舞龙的“武阵”,也有唱歌猜字的“文阵”。套路变化多,“龙”灵活。龙灯,一般龙身约15节,每节可用蜡烛点燃。水龙头重30多斤,跳舞时每节由一个人握着,经常跳成之字形或S形。灯光组合很壮观。草龙灯,以自贡当地特产“芦草”为主,5 ~ 7人共舞,灵活逼真。板凳上的龙灯,就是把板凳一端的“龙头”和另一端的“龙尾”绑在一起。多是两兄弟的舞蹈,能相互配合,表现出龙的敏捷。

自贡自流井区的“祥龙会”和大安区的“黄龙祥会”,解放前都很有名。

自贡地区舞狮历史悠久。表演者过去被称为“帮派”。这些团队很多都是一家一家传下来的。他们不仅会舞狮灯,还会翻筋斗、钻火圈、爬电线杆。它们充满了喜剧性,让人发笑。所以有时候“狮灯市集”的演出会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在川南很有影响。自贡荣县的杨友昌享有“狮子王”的美誉。

“牛二花灯”是流行于四川农村的一种花灯舞蹈形式。一般“牛仔”手持红烛灯,表演拉牛、骑牛、逗牛、喂牛、爱抚牛等动作;牛的演员用“牛仔”手中的灯表演吃草、喝水、跳跃等傻事。表演生动、幽默、有趣。这种舞灯活动不仅限于春节,在婚丧嫁娶、打谷插秧等重大农历节气时也有表演。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元宵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增加了“从天渡海”、“灯会”等活动。

观赏和制作灯笼的民俗一直延续着,这就是自贡灯会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彩灯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灯笼艺术被翻新出许多奇怪的花样。传统的灯笼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纤等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灯笼的设计制作,集形、色、光、声、动于一体,思想性、知识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