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做什么?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重午节、午节、夏节。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各地人的习俗都是一样的。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钟造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游百病,戴香囊,备祭品。端午节本来是“防疫节”,后来著名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所以今天最流行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也有很多地区说今年是伍子胥和曹娥。但不管怎样,五月初五,每个人的端午节习俗都不一样。粽子、雄黄、艾草都是这一天必备的东西。

挂钟: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被明朝皇帝问到时,大鬼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我愿意为陛下驱除邪灵。明朝皇帝一觉醒来,疟疾就好了。于是我让画师吴道子根据我在梦里看到的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贴出来驱邪。

艾叶挂菖蒲: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把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船花做成人形,叫艾人。在大厅悬挂艾叶,剪成老虎形状或剪成老虎的丝带,贴上艾叶,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鬼的神奇功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所以很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没有了踪迹,因为那是赛龙舟的起源,然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赛龙舟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的台湾省。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鹤溪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香港有划船比赛。最近英国人也效仿我国,组织鬼队,举办比赛。

吃粽子:荆楚的人们在5月5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饼扔到河里祭祀屈原,所以他们把糯米扔在竹筒里,怕被鱼吃掉。后来,他们逐渐用粽子叶包裹的大米代替了竹筒。

喝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

游荡百病:这种习俗盛行于贵州的端午节习俗中。

佩戴香囊:端午期间儿童佩戴香囊,不仅有辟邪驱疫的意思,正面还有点缀的样式。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条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引人注目。

端午节吃什么?

1,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起源于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对亡国之痛,于5月5日投江自尽。渔民和岸上的人来到河边打捞。当时,为了防止鱼虾吃他的身体,人们纷纷用竹筒将米和鸡蛋放入河中,有的医生甚至将雄黄酒倒入河中,以便用药物击昏龙和野兽,使屈原医生免受伤害。从那以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在河上扔粽子,划龙舟。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天只吃半个或一个,一天不超过50克粽子,也就是半个或1。尤其是胃肠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应避免贪凉,最好分多次小块食用。有些商家卖迷你粽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咸鸭蛋

2、鳗鱼

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中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节鳝鱼争人参”的俗语。黄鳝因其口感软滑,一直是颇受欢迎的一类淡水水产品,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是很好的滋补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散结、温阳健脾、益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必须将鳗鱼宰杀煮熟。鳗鱼中的组氨酸含量较多,死后鳗鱼中的组氨酸会转化为有毒物质,所以加工的鳗鱼必须是活的。用开水烫过的黄鳝可以洗掉外面的黏膜,煮出来的汤可以减少腥味。

3.做蛋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饼。做蛋糕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用单根木头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杵敲打而成的年糕。这种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节日气氛。

将大米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入锅中蒸。将蒸好的米饭放入木槽或石槽中,用木杆反复拍打。一般是两个人面对面站在槽边互相交替捶打,或者一个人捶打,一个人翻动下面的蛋糕面团,把它打均匀。随后,一个香甜可口的面筋蛋糕制作完成。

4.鸭蛋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避开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会在端午节对人类做出伤害。这五种有毒的怪物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人们用五种红色的盘子来象征这五种毒药的血。吃这些菜时会吓跑五毒怪,也就是吃五红,即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

与吴红相似,江南也有端午节吃黄武的习俗。黄武是指鳗鱼、黄鱼、黄瓜、咸鸭蛋和雄黄酒。无论是吴红还是黄武,都有鸭蛋,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道理。

5.艾沫莫

很多地方也在端午节用米粉或面粉发酵蒸艾蒿包子。艾叶含有多种挥发油,气味芳香,能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古代,艾蒿无论是吃还是用,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

6.茶叶蛋

在江西南昌,端午节要煮茶叶蛋和咸蛋。鸡蛋包括鸡蛋、鸭蛋和鹅蛋。蛋壳涂成红色,装在五颜六色的网兜里,挂在孩子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运平安。

7.大蒜鸡蛋

每到端午节,河南、浙江等省的农村,家里的主妇们都起得很早,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鸡蛋的时候放几片艾叶。早餐吃大蒜、鸡蛋和煎包,据说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油炸堆

8.油炸堆

在福建晋江,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炒桩”。所谓炸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红薯粉等配料做成浓稠的糊状,放在油锅里炸成一大块。相传古代,端午节前是闽南的雨季,雨连绵不断。人们说上帝扎了一个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炒桩”雨就停了。人们说天空已经修补好了。这种饮食习俗由此而来。

9.黄酒

《贾青录》记载:“将雄黄研末、蒲黄碎末,与酒同饮,谓之雄黄酒。”也就是说,雄黄酒是用白酒和雄黄勾兑而成的。这么简单的饮料为什么这么出名?这大概与白娘娘和徐贤的故事有关。白娘娘端午饮雄黄酒,秀蛇身。所以人们大概认为蛇、蝎子、蜈蚣等毒虫可以用雄黄酒破解,端午节喝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游泳?

都说游泳是一种无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的。这一天,男人不做农活,女人不做针线,就做了所谓的“扎百病”。也就是说,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已经种下,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早早准备好足够的牛羊饲料,女人则忙着准备温饱。所有疾病的主要就诊地点是集镇和寺庙。不去的话心里会像今年一样酸,去了也不容易。山村的人要爬山,走几十里山路。平时在家忙,看孩子,敬老。十六是“大赦”,不分田地,放下家业,拖起孩子,托起老人,举家出洋,不求升官发财,图个吉祥,大人小孩都有病。

男女老少去野外玩,穿新衣服。中午1点左右,路上、山上、树上挤满了人,捧着花花草草,其乐融融。晚上回家煮花草洗澡。老人们称之为“百病游”、“百病洗”。百病不出门游,百病不洗的人,一年四季都不会走运。

端午节前后的饮食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末为始,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除了吃粽子,众所周知,端午节前后还有丰富的饮食习俗。

吃鳗鱼

在中国江汉平原的端午节期间,会吃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端午的黄鳝,肥嫩可口,营养丰富,不仅好吃,还滋补。所以民间有“黄鳝参加端午节”的说法。

吃面迷

在甘肃省民勤县,粉丝在端午节蒸。面扇是用发面蒸的,呈扇形,有五层。每一层都撒上磨碎的熟辣椒,表面揉成各种图案并染色,非常漂亮。这种饮食习俗据说是从端午节做、卖、送粉丝的习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叶蛋

在江西南昌,端午节要煮茶叶蛋和咸蛋。鸡蛋包括鸡蛋、鸭蛋和鹅蛋。蛋壳涂成红色,装在五颜六色的网兜里,挂在孩子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运平安。

吃大蒜鸡蛋

每到端午节,河南、浙江等省的农村,家里的主妇们都起得很早,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鸡蛋的时候放几片艾叶。早餐吃大蒜、鸡蛋和煎包,据说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吃蛋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饼。做蛋糕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用单根木头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杵敲打而成的年糕。这种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节日气氛。

吃炒桩在福建晋江,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吃“炒桩”。所谓炸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红薯粉等配料做成浓稠的糊状,放在油锅里炸成一大块。相传古代,端午节前是闽南的雨季,雨连绵不断。人们说上帝扎了一个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炒桩”雨就停了。人们说天空已经修补好了。这种饮食习俗由此而来。

吃煎饼

在温州,家家户户仍有端午节吃煎饼的习俗。煎饼是用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大扁铁煎锅里烤成满月形状、薄如丝的半透明饼,再塞上绿豆芽、韭菜、肉丝、鸡蛋丝、蘑菇,卷成筒状,一口咬下,可尝出多种风味。

端午节挂葫芦的传说

图例1

还有一个关于在门上挂葫芦的古老传说。据说在古代,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挨家挨户去卖油。他喊“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注:过去一斤十六两,半斤八两),于是很多人为了便宜,想方设法做四葫芦。

这时,只有一个村童只打了一个葫芦。老人问他为什么不打四葫芦。村里的男孩告诉他原因。卖油的老人认为这个男孩很诚实,并告诉他5月5日将有一场大灾难。如果他在门上挂一个葫芦,他就可以避免这场灾难。

村里的孩子们回家把卖油的老人说的话告诉了他们的母亲,并且照做了。果然,5月5日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就有了5月端午节挂葫芦的习俗。

图例2

根据神话传说,吕洞宾,八仙人,变成了一个油贩,去一个山村卖油。石油价格表明继任者根据泵出的石油数量支付石油费用。所以很多人拿的油多,交的钱少。一个少年也学别人,多拿油,少给钱。

少年回家后,把大家买油和自己买油的真相告诉了母亲。母亲严厉批评了儿子,并责令他立即归还那几十块油,并去向卖油人赔罪。吕洞宾被他的诚实深深打动,他告诉男孩,五月的第一天将会有一场大灾难,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将会是和平的,可以避免灾难。

好心的母亲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邻居,每家每户闻讯而来的人都在门眉处挂上了葫芦。果然,几天后,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挂葫芦的人,挂葫芦的人却安然无恙。从此,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就留下了。

图例3

还有一种民俗。相传某年五月初一,药王下凡,见世上毒虫横行,瘟疫遍地,便将自己盛满神药的葫芦挂在一个门口,杀虫减疫,从而拯救众生,留下了这个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