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是指:冬季至日、小寒、严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草、夏季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
有一首民谣《二十四节气歌》,可以帮你记住:
春雨震春清谷,盛夏满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开始(经度零点,此时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后回到春分,春分是一个回归年,是360度,所以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示降雨和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初霜这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结的现象,实质上反映的是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水汽凝结;气温持续下降,不仅增加了凝结,而且越来越冷;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水蒸气凝结成霜。
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确定的。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开始将“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是我国物候和季节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可以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